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庐州城内,赵怀安也收到了来自三山和三河的回信。
都是好消息。
众文武看到四家土豪,包括那个名声最差的张崇,都表示愿意前来庐州听调,并且信中各个言辞恭敬,礼单丰厚,大伙都松...
秋风愈紧,长安城内黄叶纷飞,连檐角的铜铃也似被风催得叮咚作响。陆崇康披着一件厚实的夹袍,缓步走在中书省后巷的石板路上,脚步虽稳,心却如乱麻。
近日朝中局势愈发紧张,李德昭旧部与北地士人频频上奏,弹劾王仲甫的声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皇帝虽未明言,但据宫中传出的消息,圣意已有些动摇。王仲甫虽表面镇定,然其亲信已开始暗中布置,意图反击。
陆崇康夹在其中,如履薄冰。他虽依赵怀安之策,在奏章中巧妙周旋,然终究无法真正置身事外。王仲甫对他虽仍信任,然朝中风向已变,许多原本与他交好的江南士人也开始疏远,唯恐被牵连。
“陆大人。”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陆崇康回头,见是杜元亮,神色略显凝重。
“杜兄。”陆崇康拱手,语气温和,“近日可还安好?”
杜元亮微微点头,却未如往常般露出笑意,反而压低声音道:“陆兄,我今日来,是有一事相告。”
陆崇康心中一紧,示意他随自己走入一条僻静的小巷。
“王相已命人暗中调查李党旧部,意图寻其把柄,以正视听。”杜元亮低声说道,“然此举若被皇帝察觉,恐反受其害。”
陆崇康眉头微蹙,沉声道:“杜兄之意,是王相此举太过急躁?”
杜元亮点头,道:“正是。朝中风向已变,皇帝对王相已有疑心。若王相再行此策,恐适得其反。”
陆崇康沉思片刻,缓缓道:“杜兄可有良策?”
杜元亮迟疑片刻,道:“我听闻李党旧部之中,有人愿与王相和解,只求保全自身。若能借此机会,与李党旧部达成某种默契,或可缓和局势。”
陆崇康眼中闪过一丝光芒,随即又黯淡下来:“然此事若被王相知晓,恐以为我背叛。”
杜元亮叹道:“陆兄,你如今已非昔日之你。若欲自保,唯有在两派之间寻找平衡。若一味依附王相,将来局势有变,恐难自保。”
陆崇康听罢,久久不语。他知杜元亮所言极是,然此事牵涉重大,若贸然行动,恐惹祸上身。
“杜兄,此事容我再思。”陆崇康最终缓缓道。
杜元亮点头,道:“陆兄若有所决,可随时找我。”
言罢,他转身离去,身影消失在巷口的暮色之中。
陆崇康立于原地,望着天边残阳,心中思绪万千。
夜深人静,陆崇康独自坐在书房中,烛火摇曳,映得他眉宇紧锁。他手中握着一封密信,乃是赵怀安亲笔所写,内容正是关于杜元亮所言之事。
“若欲自保,唯有两面周旋。”赵怀安在信中写道,“王相之势已现颓势,若不早作打算,恐将身陷泥潭。”
陆崇康轻轻叹息,心中已有决断。
翌日清晨,陆崇康便悄然前往李德昭旧部之一的裴仲元府中。裴仲元曾为李德昭幕僚,虽被贬职,然在朝中仍有不小影响力。
“陆大人。”裴仲元见陆崇康来访,略显惊讶。
陆崇康拱手道:“裴大人,晚生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商。”
裴仲元示意他入座,道:“陆大人请讲。”
陆崇康缓缓道:“如今朝中局势紧张,王相与李党旧部之争愈演愈烈。晚生以为,若再如此下去,恐两败俱伤。”
裴仲元目光微动,道:“陆大人之意,是欲调和?”
陆崇康点头,道:“晚生虽为王相门下弟子,然亦知党争之害。若能达成某种默契,或可缓解局势。”
裴仲元沉默片刻,道:“陆大人所言虽有理,然王相未必愿听。”
陆崇康道:“晚生愿从中斡旋,若裴大人愿与王相和解,晚生可设法促成此事。”
裴仲元盯着陆崇康,目光中闪过一丝审视,随即缓缓点头:“若陆大人真能促成此事,老夫愿听其言。”
陆崇康心中一松,拱手道:“多谢裴大人。”
数日后,陆崇康果然设法促成王仲甫与裴仲元等人会面,双方虽未彻底和解,然已达成初步共识,朝中局势稍缓。
然则,此事却未逃过王仲甫亲信的耳目。不久之后,陆崇康便察觉王仲甫对自己态度微妙变化,虽未明言责怪,然已隐隐有疏远之意。
陆崇康心中明白,自己已彻底失去王仲甫的信任。
某日,赵怀安召他入府,神色凝重。
“你已失王相信任。”赵怀安直言不讳。
陆崇康点头,道:“学生已察觉。”
赵怀安沉思片刻,道:“你如今唯有彻底转向李党,方能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