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当赵怀安的令书,被分别送到三山和三河的时候,果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紫蓬山和大潜山上,王稔和刘长遇接到请柬后,都陷入了犹豫。
他们都是本地土豪,求的不过是大门一关,自成一统。没有太多的野心...
自入翰林院以来,陆崇康的日子便愈发忙碌起来。每日清晨,他便需入宫,随侍天子左右,起草诏令、批阅奏章,偶尔亦参与朝政议事。虽非要职,然因翰林院乃天子近臣所在,陆崇康所言所行,皆备受瞩目。
起初,他尚觉新奇,然不过数月,便觉压力如山。翰林院中,皆是才学出众之士,或以辞章闻名,或以策论见长,陆崇康虽自幼苦读,然在此地,仍觉才力有限,每每起草诏书,皆需反复推敲,唯恐出错。
更兼朝堂之上,党争未息,王仲甫虽执掌朝政,然李德昭旧部仍在,朝中暗流汹涌,稍有不慎,便可能卷入风波。陆崇康深知自己虽已入翰林院,然根基尚浅,若欲站稳脚跟,还需谨慎行事。
赵怀安亦察觉陆崇康的处境,时常召他入府,指点其言行。某日,陆崇康入府,神色略显疲惫,赵怀安见状,便命人设宴,亲自为其斟酒。
“你近来可还顺遂?”赵怀安轻声问道。
陆崇康点头道:“尚可,然翰林院中事务繁杂,学生每每起草诏书,皆觉字字斟酌,不敢有丝毫懈怠。”
赵怀安微微一笑,道:“你已非昔日少年,能有此心,实为可贵。然则,翰林院虽为天子近臣,却亦是是非之地。你若欲在此立足,除才学之外,还需懂得审时度势。”
陆崇康沉吟片刻,拱手道:“学生愿闻其详。”
赵怀安缓缓道:“你如今虽为王相门下弟子,然朝中局势未明,王相虽掌权,然李党旧部仍在,你若一味依附王相,恐将来局势有变,反受其累。你当知进退,善结人缘,既不可锋芒太露,亦不可过于低调。”
陆崇康听罢,心中一震,拱手道:“学生明白。然则,学生初入翰林,若欲结交,恐遭人猜忌。”
赵怀安点头,道:“你所虑甚是。然则,长安之中,能人辈出,你若欲立足,必须广结善缘。我有一计,或可助你。”
陆崇康连忙道:“请节帅指点。”
赵怀安微微一笑,道:“你可于翰林院中,设一‘文会’,邀诸同僚共聚一堂,谈诗论文,以文会友。此举既能彰显你之才学,亦可拉近与同僚之关系,且不至于引起王相疑虑。”
陆崇康听罢,眼前一亮,拱手道:“节帅高见,学生受教。”
数日后,陆崇康果然于翰林院中设下文会,邀诸同僚共聚。一时间,翰林院中才子云集,众人或吟诗作赋,或论政议策,气氛颇为融洽。
其中,尤以翰林待诏杜元亮与陆崇康最为投契。杜元亮乃江南名士,年长陆崇康数岁,才学渊博,尤擅策论,陆崇康与其交谈,受益匪浅。
杜元亮亦对陆崇康颇为欣赏,曾私下对其言道:“陆兄才学出众,且谦逊有礼,若能再加磨砺,必成大器。”
陆崇康听后,心中感激,遂与杜元亮交往渐密,二人常于文会之后,共饮清茶,论学谈政,彼此间情谊渐深。
然则,陆崇康虽于翰林院中渐得人望,然朝堂之上,风波再起。
原来,王仲甫虽掌权,然其政令多偏向江南士族,引起北地士人不满。李德昭虽被贬岭南,然其旧部仍在,暗中联合北地士人,意图反击。
朝中党争再起,形势愈发紧张。王仲甫为稳固权势,开始拉拢江南士族,而陆崇康因出身江南,且曾受李德昭赏识,一时之间,竟成为两派争相拉拢之人。
一日,王仲甫召陆崇康入府,神色凝重。
“陆公子,”王仲甫缓缓道,“近日朝中局势未稳,我有意荐你入中书省,担任中书舍人,你意下如何?”
陆崇康心中一震。中书舍人乃朝廷要职,掌诏令之权,若能入中书省,前途无量。然则,此举亦意味着他将彻底站在王仲甫一方,与李党彻底决裂。
他沉思片刻,拱手道:“学生愿从相公安排,然学生才学尚浅,恐难胜任。”
王仲甫微微一笑,道:“你之才学,我已深知。若非可用之人,我亦不会轻易荐举。”
陆崇康听罢,心中暗自权衡。他知王仲甫此举,实为拉拢江南士族,而自己若入中书省,虽可得高位,然亦将彻底卷入党争之中。
思索良久,他终是拱手道:“学生愿从相公安排。”
王仲甫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命人起草奏章,荐举陆崇康为中书舍人。
数日后,圣旨下达,陆崇康果然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正式进入中书省,参与朝政。
然则,就在他入中书省不久,朝中便传来一则惊人消息??李德昭旧部联合北地士人,密谋弹劾王仲甫,指责其“擅权专政、任人唯亲”,请求皇帝罢免其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