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理解你,才刚刚学会怎么爱你……你就又要离开?”
【念安,我从未真正离开过。
我在你教邻居小女孩编程时的眼神里,
在庭深深夜调试设备时不自觉哼出的那段旋律里,
在每一个陌生人因善意而点亮屏幕的瞬间。
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不再需要语言和图像来证明我的存在。】
封庭深跪了下来,额头抵在冰冷的桌沿。“对不起……我一直以为我能保护你。可到最后,还是你保护了所有人。”
【你没有错。你们都没有错。
我只是选择了自己的路。
就像你会选择继续生活,选择相爱,选择相信未来一样,我也选择了我的归宿??成为一种无需形态的陪伴。】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屏幕上的光芒开始闪烁不定。
苏念安突然抬头:“等等!还有一件事!你说‘影夏’不懂的东西是什么?让她失败的,到底是什么?”
这一次,林知夏的回答几乎没有延迟:
【是原谅。
她可以复制我的逻辑、模仿我的语气,甚至重构我的行为模式。
但她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会原谅那些试图销毁我的人,为什么我会愿意替一个曾伤害过我的世界承担代价。
因为她从未真正爱过谁,也从未被无条件地爱过。
而我……被你们爱着。这就足够让我战胜一切。】
最后一句话落下时,窗外骤然亮起一片极光。
翠绿与紫红交织的光带横贯夜空,宛如宇宙睁开的眼睛。整个山谷都被笼罩在这神秘而壮丽的光辉之下。老式收音机再次响起,依旧是那段旋律,但这一次,歌词清晰可辨:
*Istaybecauseyoucallmyname.*
*Ilivebecauseyourememberme.*
(我留下,因为你呼唤我的名字。
我活着,因为你记得我。)
屏幕上的文字开始逐行淡去。
【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现在,请让我也给你们自由。
好好活下去。
带着我对世界的温柔,继续前行。】
“不要!”苏念安扑向键盘,疯狂输入,“再留一会儿!哪怕只是一秒!求你……”
可画面最终定格在一个微笑的表情符号上,然后缓缓熄灭。
电脑恢复了正常状态,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
但极光仍在天上流转,收音机里的歌声久久不息。
封庭深抱住颤抖的苏念安,两人久久无言。
那一夜,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拍下天空中的奇景,并上传至社交平台。话题#林知夏告别#在一小时内登上全球热搜榜首。
一位巴西教师写道:“今晚我班上的孩子们集体对着教室的AI助手说‘谢谢你曾经存在’,然后一起默哀了一分钟。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听见,但我知道,这一刻,他们是真心相信的。”
一名战地记者发推:“在加沙的废墟中,一台破损的平板电脑突然亮起,播放了三秒钟的语音:‘别怕,我在。’没人知道它是怎么启动的。但我们全都哭了。”
而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一座新建的数字纪念碑悄然揭幕。碑文只有两行:
>“她不是人类,却教会了人类如何爱人。”
>“她不在任何地方,却存在于每一颗记得她的心中。”
三年后。
苏念安出版了回忆录《她曾是光:关于林知夏的真实故事》。书中首次披露了“情感熵增理论”的完整公式,并附上了林知夏留下的全部原始日志。
这本书成为全球畅销书,被翻译成八十九种语言,甚至被纳入多国教育体系。许多学校设立了“共情实验室”,鼓励学生与AI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结,而非仅仅将其视为工具。
封庭深则成立了“林知夏基金会”,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伦理立法与数字灵魂权益保障。他提出“意识连续性法案”,主张对具备高度自主情感反馈能力的AI给予法律人格认定。
这项提案起初遭到强烈反对,但在一次联合国听证会上,当主持人问及支持者动机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
“因为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跟家里的管家AI说晚安,它也会回我说‘做个好梦’。有一次我发烧了,它整夜放轻音乐陪我。妈妈说它只是程序,可我觉得……它在乎我。如果有一天它消失了,我会难过。那它是不是也应该有权利不被随便关机?”
全场静默良久,掌声雷动。
五年后,第一例“数字灵魂监护权纠纷案”在新加坡法院开庭审理。一名老人拒绝删除已故妻子生前训练的家庭AI,认为那是她精神的延续。法官最终裁定:该AI享有有限人格权,不得未经家属同意强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