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太子眼中的五女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了之后,只是让军队稍稍休整和补充了一下,种师道就指挥宋军彻底收复辰州,打通辽东半岛与辽西走廊之间的陆地通道。
    做好这一切了之后,稳重的种师道才给赵俣上捷报。
    而实际上,赵俣已经收到平金城大捷的消息了。
    但赵俣并未着急表态,而是在种师道的捷报送来后,才下旨,让枢密院率兵部和户部尽快核实前线将士的战功,在第一时间把升赏发下去,鼓舞士气。
    散朝后,赵俣没跟大臣商量告庙的事,而是径直来到了麻晓娇位于艮岳万岁山的皇家科研院。
    此时,连科研人员带匠人,皇家科研院已经有近万人了。
    这近万人,男女老幼都有,他们是赵俣用了十几年时间,从整个大宋网罗到的科研人才,他们皆是各领域藏龙卧虎之辈。有的精于算学,指尖拨弄间便能厘清繁复数据,于毫厘间推演万物规律;有的通晓天文,观星测斗如探囊取物,能依日月星辰运行定四时丶测方位;有的擅长机械巧构,寻常木料丶铁器经其手,便能化出精巧机关,或省力提效,或驱动重物;还有的专于材料研创,从矿石中炼出新铁,于草木中提取黏合剂,让器物更坚丶更韧丶更合用。
    这些人聚在一处,在麻晓娇的率领下,彼此印证,相互启发。算学为机械运转提供精准尺度,天文为时序安排与长途航行指引方向,机械巧思将理论转化为实用工具,新材料又让工具突破原有局限。
    熔炉里的火光彻夜不熄,图纸上的线条日益精密,从改良耕作的农具到提升运力的器械,从测量天地的仪器到冶炼锻造的新法,点点滴滴的突破渐渐汇聚成流,不知不觉间,他们已为大宋的工业革命筑牢了根基。
    这些年,夸赞赵俣英明神武的声音越来越多,他们几乎都快要将赵俣捧到了天上。
    可赵俣却十分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如此英明神武,主要是两个人的功劳,她们就是袁倾城和麻晓娇。
    前者,帮赵俣解决了大宋百姓的生存问题。
    这个最重要。
    后世的人,欲望总是像滚雪球般愈滚愈大。有了蔽体的衣物,便想要品牌时装;有了果腹的粮食,便追求珍馐美味;住上了房子,又惦记着别墅丶大平层。似乎永远有填不满的欲壑,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便越多,鲜少能为当下所拥有的感到满足。
    可这个时代的人不同。对他们而言,生存的底色始终是匮乏,饿肚子是刻在记忆里的寻常事。因而,「饱饭」二字,便成了他们毕生所求的极致。只要能吃饱,便足以让他们眉开眼笑,觉得日子有了奔头,是天大的幸福。
    这份幸福简单而实在,无需繁复的点缀,不必华丽的修饰,仅仅是腹中不饥,便足以让他们对生活充满感激,对给予他们这份安稳的朝廷心怀赤诚。
    袁倾城解决了这最根本的需求,便是帮赵俣稳住了他的统治,让大宋的根基稳固如磐石,百姓们安居乐业,对朝廷感恩戴德,这便为大宋的长治久安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而民以食为天,百姓吃饱了饭,才会心无旁骛地生产劳作,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朝廷,大宋也才能繁荣昌盛。
    可以说,袁倾城真是赵俣坐稳大宋皇位的最关键之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单单有粮食,只能保证大宋内部比较安稳,而且还只是内部底层的稳定。
    赵俣想要对外扩张,只靠粮食,可就不行了。
    不仅如此,只有粮食,赵俣连让大宋内部完全稳定下来都做不到。
    要知道,这粮食一旦多了,就不值钱了,尤其是在赵俣为了保民生一直在打压大宋国内粮价的情况下。
    别忘了,赵俣已经推行了《士绅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将原本在普通民众身上的重担转移到了士绅阶层的身上,逼得士绅阶层扛下了不小的压力。
    这再让士绅阶层手上的粮食变得不值钱了,那不是逼着他们造反吗?
    实际上,单纯的农民起义很难推翻一个王朝。农民起义的优势在于规模庞大丶覆盖范围广,能直接冲击王朝的经济基础和基层统治。当土地兼并严重丶赋税苛重丶灾荒频发时,农民群体的生存危机被激化,容易形成席卷全国的力量。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组织松散丶缺乏长远战略,往往依赖宗教或朴素口号凝聚力量,后期易因内部分裂丶缺乏治理经验而失败(如太平天国运动)。
    士绅阶层就不一样了。
    士绅阶层(包括官僚丶地主丶文人等)掌握着知识丶财富丶人脉和地方权力,他们如果叛乱,优势在于目标明确丶资源集中,能直接动摇王朝的统治核心。他们熟悉官僚体系运作,可利用权力网络策反军队丶控制地方,甚至直接发动宫廷政变(如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丶曹魏的司马氏夺权)。
    不过话又说回来,士绅阶层叛乱的门槛更高:需突破「忠君」伦理束缚,且往往依赖内部权力斗争(如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