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
残辽现在是一穷二白,连军饷都不发,粮食都是大宋给提供的,还打不了胜仗,没有缴获。
短时间行,大家有爱国情怀,为了复国,为了报仇,为了雪耻丶雪恨,可以不要任何回报苦撑。
可时间长了,肚子的空响盖过了复国的口号,冻裂的手指握不住复仇的刀枪,爱国情怀在日复一日的饥寒交迫中被消磨得只剩薄薄一层。
再眼瞅着身边的宋军士兵每月能领到沉甸甸的饷钱,身上穿的是能扛零下三四十度的棉袄,睡觉时有上好的帐篷和棉被,帐中还能点煤和木炭取暖,逢年过节丶打了胜仗还有酒肉罐头,受伤了有军医诊治,战死了家人能拿到足以糊口的抚恤。
辽军将士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
同样是为国而战,凭什麽宋军能吃得饱丶穿得暖,自己却要饿着肚子啃冻硬的豆子?就这豆子,还是大宋给辽国提供的。
同样是抛家舍业,宋军身后有朝廷兜底,生老病死,大宋朝廷都管到底不说,大宋朝廷还给立功的将士分房丶分田丶分女人,而自己战死了不过是荒野里一抔无人问津的黄土。
那些曾经喊得震天响的「复国雪耻」,在饿到发昏的夜里,渐渐变成了对「一顿饱饭」的朴素渴望。
经常有辽军将士偷偷向宋军借粮。
对此,大宋方面也大方,不论谁来借,都有监军对接,客客气气地多给辽军的将士拿些吃的,辽军将士有事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都会帮助,比如帮辽军将士救治伤员。
在闲聊时,宋军将士都会说,这打仗,打的是国力,而非只个人勇武,你看我们这边,大炮一字排开,将金狗轰蒙了,上去就是砍,战功就跟白捡的差不多,再看看你们,兵甲都不全,只能拿命拼,这也就罢了,还吃不饱,穿不暖,怎麽打胜仗,分明就是在送死。
听宋军将士这麽说,辽军将士感到深深的不甘丶深深的不平衡。
有个辽军小兵,拼死击杀了两个金兵,换来的赏赐不过半袋发霉的谷子,这要是在宋军中,立下这样的功劳,都够换二亩良田丶两贯赏钱丶一个婆娘了,还能吃顿庆功酒,酒丶肉罐头管够。
有个辽军的小校望着自己磨得露趾只能塞点乌拉草才不至于冻掉脚趾的靴子,再看看宋军小卒脚上都穿着厚实的毡靴,那点「辽人当战死」的骨气,像被雪水泡过的柴火,再也燃不起火星。
辽军士兵凑在宋军借给他们的火炉旁抱团取暖,没人再提「复国」,都在想,投了大宋,衣食无忧,什麽都有人管;留在辽军,说不定明天就冻毙或者饿死在战壕里,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
有个老兵啐了口唾沫:「大辽至此,乃皇帝之过,为何要我等殉葬?!」
又有个老兵说:「投了大宋,依旧可以杀女真报仇雪恨,我等何必留在辽国白白牺牲?!」
更有甚者,直接指出,什麽家国?连肚子都填不饱,谈何雪耻?
这些话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量的辽军将士,转投了宋军。
大宋方面早有指示,不愿意投大宋的辽人,一概不勉强,并且赞扬对方对大辽牺牲的精神,能帮就帮;而愿意投大宋的辽人,只要留起头发,改左衽为右衽,一律接纳。
大宋方面甚至提出一句口号:不管你原来是什麽人,只要你投了大宋,就是宋人。
留头发能换来暖和的棉衣,改衣襟能端起盛满热粥的饭碗,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虚无缥缈的「复国大业」更能安抚饥肠辘辘的肚皮。
这使得大量的辽军主动投了宋军。
耶律淳丶萧干丶耶律大石等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只能装作看不见。如今的辽国,粮草要靠大宋接济,军队要靠大宋撑腰,一切都靠大宋支持,哪有底气去斥责大宋挖他们的墙角?
再者说,大宋从不勉强辽人,投不投大宋全凭自愿。
大宋还鼓励甚至是激励那些爱国的辽人去与金人交战。大宋朝廷发出公告,哪怕是辽人诛杀了金人,一颗金人的头颅都能在大宋控制区找衙门换一贯钱,帮辽国给这些爱国的辽人发奖励。
当然,辽国都名存实亡了,还坚持帮辽国复国的人也真不多了。
说到底,情怀这东西,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能暖一时,却暖不了一世。当生存都成了问题,所谓的家国大义丶血海深仇,终究抵不过一碗热饭丶一件棉衣丶一份能让家人活下去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辽人偏执地认为大宋虚伪,一边跟辽国联合灭金,一边又挖辽国的墙角,宁可选择去投金国,也不投大宋。
人心不同,各发其面。
总之,在宋金两国的瓜分下,辽人越来越少,靠着吸纳辽人和高丽人,金国的实力迅速恢复,至少表面上的数字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随着金军开始适应大宋的火器,宋军的大炮虽能在局部战场取得优势,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