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权相铁腕,雷霆迁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25章权相铁腕,雷霆迁都
    …
    蔡京对赵俣的雄才大略由衷钦佩,深知其判断力丶决断力远超常人,在战略规划丶朝堂掌控等方面难以企及。面对赵俣的雷霆手段和精准眼光,他会时刻保持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或欺瞒。
    不过,赵俣的能力强归强,但精力有限,需要蔡京处理政务丶协调百官,这也为蔡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平台。
    蔡京在遇到赵俣之前,三起三落,凭藉科举出身的优势丶行政能力以及对权力的敏锐嗅觉,在新旧党争中反覆摇摆,通过依附不同势力丶结交权贵,逐步从地方官员攀升至中央核心圈,为后来成为宰相奠定了基础。
    直到遇到了赵俣,坎坷了很多年,蔡京终于等来了皇帝的青睐。
    自从登基,赵俣就开始重用蔡京。
    等到原来的宰相章惇,因为年迈致仕,赵俣便将蔡京给提拔为宰相。
    蔡京的「春天」终于来临了。
    但是,当宰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赵俣的宰相。
    赵俣重视制度与效率,蔡京可在完善律法丶整顿吏治丶发展民生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案,藉助赵俣的权威推动实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只是赵俣往往掌控核心权力,蔡京虽位高权重,却需时刻把握「度」——既不能因碌碌无为被罢免,也不能因功高盖主遭猜忌。因此,蔡京会刻意收敛锋芒,在关键问题上「留有馀地」,比如在军事丶外交等赵俣亲自掌控的领域,多以执行而非决策为主,避免与赵俣形成权力冲突。
    赵俣能力强,意味着对臣下的要求极高,一旦政务出现疏漏,可能面临严厉问责,甚至被视为「无能」,这给了蔡京不小的压力。
    好在,蔡京的能力真不是盖的,对于赵俣提出来的要求,蔡京绝大多数都能达到,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
    蔡京在当上宰相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身处明君时代,若能辅佐赵俣成就盛世,他将在史书上留下「贤相」之名,与赵俣形成「君臣相得」的佳话,反之,若因自身失误或与赵俣失和导致他主导下的政务崩坏,也可能成为明君光环下的反面教材,因此他会格外注重名声与操守。
    总之,蔡京更像是「精密仪器的操盘手」——既要顺应赵俣的「总调度」,又要确保自身职能的稳定运转,在敬畏丶机遇与风险中寻找平衡。
    蔡京深知自己对于赵俣的意义,所以在涉及到赵俣君主权力方面,他极为小心丶谨小慎微,能做到肯定要做到,做不到,也要尽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深怕赵俣的一道圣旨,使自己「一夜回到解放前」。
    为此,凡是赵俣交代下来的事,别说是对的,哪怕是错的,蔡京也会不留馀力地去执行。
    就像这次迁都。
    毫不夸张地说,赵俣又一次动了许多权贵的蛋糕。
    东京汴梁这里,繁华如梦,商贾云集,达官显贵们的府邸鳞次栉比,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权势与财富的气息。
    迁都之事,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惊涛骇浪。
    那些在汴梁扎根已久丶势力盘根错节的权贵们,怎会轻易舍弃这得天独厚的繁华之地,去往那未知的新都?
    蔡京心里清楚,此次迁都肯定阻力重重,但赵俣心意已决,他唯有全力以赴,做成此事,才能让赵俣认可他这个宰相的能力。
    蔡京请郑显肃丶赵寿母子将群臣聚集起来,蔡京朗声说道:
    「今议迁都,非为一时之变,实乃万世之基。
    汴梁虽盛,然地处中原,北邻强敌,无险可守。昔者,岁输币帛,屈身求和,皆因地势之困也。彼时国弱兵疲,欲迁无资,欲守无策,唯忍辱负重耳。
    今陛下神武,四海清宁,兵甲强盛,府库充盈。燕京者,左拥沧海,右枕太行,北控朔漠,南襟中原,形胜之地,自古为帝王都。迁于此,可固北疆,拒胡马于长城之外;可通胡商,利关市之往来;可聚天下精锐,威慑四方。
    若仍守汴梁,北寇一旦南下,千里平川,无城可依,国祚危矣!
    昔之困局,非不愿迁,实不能也。
    今陛下赐我等以时机,有甲兵足以卫畿,有府库足以营新都,有贤能足以安黎庶,此时不迁,更待何时?
    迁都之举,初有劳烦,然为子孙计,为大宋万世计,必行之!
    陛下意已决,谁敢阻之?
    有异议者,当思江山社稷之重,勿以私念误国!」
    蔡京话音一落,苏轼就出列大力支持道:
    「陛下决意迁都,实乃洞察千古之明断,非千古一帝不可及也!
    昔者,先皇经营汴梁,实无奈之举。我等皆知,汴梁无山川之险,若寇至,则京畿震动,天下惶然。此非危言耸听,澶渊之鉴不远也!
    某尝遍历北方,知燕京之固:凭长城以拒朔风,临渤海以纳舟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