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把玻璃制作的工艺都刊登在报纸上,张明远领着工匠很快就试制出了玻璃。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
在苏泽公布了制作玻璃的方法后,很多工坊都造出了玻璃。
但是京师的玻璃价格依然不菲。
原因也很简单,实验室产品和工业产品是不同的。
如果只是不计成本,小规模制造,很多东西都可以“手搓”出来。
但是要赚钱,就要降低成本,规范流程,增加产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次品率,这就不是手搓可以解决的。
让林秉正意外的是,这个张明远还真是个人才。
他领着工匠们,重新开启了琉璃厂的官窑,将原本用来烧制琉璃的官窑,改成了烧制玻璃的玻璃窑。
有了厂房,张明远又就近从房山附近的煤矿购煤,房山本身就是京西煤炭产区,燃料的问题也解决了。
最麻烦的还是原料。
沙子的问题还好解决,但是碱是一个难题。
整个京师都在缺碱。
毛纺行业需要用碱,制皂工业需要用碱,玻璃也需要用碱。
京师附近的杂草都不够烧了。
而且前阵子下雨,京郊几座山上因为烧草制碱,造成了山体滑坡,顺天府也发布命令,禁止百姓随意上山烧草。
张明远也是有本事,他跑了几次京师,从一名山西同年那边,和大同范氏牵上了线。
原来,草原上有很多盐湖,这些盐湖周围就有盐碱块。
原本草原上的牧民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最多就是捡一些给牲口舔舔补充盐分。
人是吃不了这些苦涩的盐碱块的。
但是大同范氏商人很快发现,这就是天然的盐碱。
范氏的商人,将蔗酒等物资贩卖到草原,正愁没有带回来的商品。
又遇到京师碱价大涨,于是商人出钱向草原上的牧民购买这些碱块,运送回京师贩卖。
张明远联系了范氏,从他们的商队中吃下一定份额的碱,终于可以开工了。
林秉正看着玻璃窑烟囱腾起烟雾,工匠们大喊道:
“出窑了!”
工匠将发红的玻璃溶液夹出来,倒在加热后的铜板上。
紧接着又有工匠使用滚筒,将还没有凝固的溶液状玻璃压平。
等这块玻璃冷却下来,工匠又将玻璃推到后方冷却的铁板上,再重复刚才的操作。
冷却后的玻璃有些发黄,透明度也不如林秉正见过的那些高档玻璃。
他眉头微皱,张明远凑过来说道:
“大老爷,玻璃窑厂刚刚开工,匠人们说以后还可以改进。”
“卑职也在京师打探过了,这种不完全透明的玻璃也有市场,虽然卖不上大价格,也胜在量大。”
林秉正很快明白过来。
透明玻璃价格高昂,只有最顶级的权贵家里才会买,属于利润大但是销量少。
这种有瑕疵的玻璃,如果用来取代窗纸足够了,京师稍微有钱一点的人家也能买得起。
只有有利润,就不怕薄利多销。
林秉正满意的点头,房山县比起其他县,有琉璃厂积攒的技术优势,有周边煤矿的燃料优势,又靠近京师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
房山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房山的玻璃推销出去。
这一点,张明远也有了办法。
“登报?”
张明远点头说道:“大老爷,《商报》上就有一个专门的版面,名曰广告,乃是广而告之的意思,专门刊登市场上的新奇商品。”
林秉正疑惑的问道:“商报会登吗?”
张明远做出一个吹银元的动作,林秉正立刻就明白了,商报商报,给钱就能登。
林秉正说道:“你从县衙公账上支取二十银元,剩下的到林师爷那边再支二十。”
次日,张明远就带着银元,找到了京师《商报》的报馆,缴纳了刊登广告的银元。
他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再次找到了自己的老乡张纯,试图说通张纯这个《乐府新报》的采风使,如果能在《乐府新报》上也刊登房山玻璃的报道,那一定能带火房山玻璃的销量。
张纯正在学舍茶歇,今日是苏泽来国子监讲学的日子,茶歇期间也顺带答疑。
国子监讲学是苏泽唯二不放松的事情,另外一件事是在东宫给小胖钧讲课。
苏泽看来,朱俊棠、张纯这几个贡监生,都是进士的好苗子。
官场上,又现实又不能太现实。
苏泽这种,进士及第之前的老师,按照官场说法叫做塾师。
一般来说,考上进士飞黄腾达后,和塾师就是场面上的关系了。
而主持乡试贡试的座师,明明没有教过一堂课,却成了要侍奉的师父。
但是塾师也看情况。
苏泽、沈鲤这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