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宇宙级计划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56章宇宙级计划
    技术本身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的创新这样的创新当然是最好的创新。
    但这是很困难的,更无法在短期内奏效,
    不一样的技术整合,整合后实现一个比原先技术要好得多的效果,类似理想把冰箱彩电大沙发整合到新能源车上,这同样是创新,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林燃要做的,是难度更大的技术整合,因为哪怕现有技术已经成熟,从理论上来说,将月球打造成数据中心,做地数月算是可行的,但中间仍然有无数难题要克服。
    更何况现在的技术远远谈不上已经成熟。
    「林教授,我很佩服您的想法,以及贵司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做的可行性研究很扎实,我还是有一些疑问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解惑。」
    提问的是华为的副总熊清华,AI计算卡过去是他分管工作的一部分,现在成为了他众多分管职能中最重要的那部分。
    属于是被时势推到了潮头浪尖。
    他很清楚,这件事如果做成了,会有多大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短期的弯道超车,更是在对下一代半导体材料进行探索。
    如果超低温超导材料可行,进入商业循环的范畴后,会有其他的材料冒出来,这次是零下173
    摄氏度的超导,下次是不是零下100度,再下次是不是零下五十度?
    或者说常温常压下,接近超导的材料。
    这是在走自己的路。
    这是一个庞大工程没错,随着庞大工程而来的技术突破,能够有多少衍生出来的创新?
    先在月球上实现突破,然后再反哺地球,最后整体实现半导体领域的全面反超。
    这样的大战略实在是太美,越是美好,越要问清楚,然后才好推动实施落地,变成现实。
    「教授,像散热要如何解决?
    地面上我们的散热主要靠空气对流,数据中心用到的都是精密空调,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办法通过空气将热量带走。
    我知道在沙克尔顿陨石坑,阿波罗科技在那里找到了水冰,但储备是否足够,用水冰来作为冷却剂,水冰升华吸收热量,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奢侈了?」
    地球的水资源好列还会通过大气循环的方式,再度回到地球表面。
    水蒸发成了气体之后,乘着气流融入大气层,等到云层中的水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雨的方式落下。
    月球上的冰,真正意义上的用一点少一点。
    「我知道大家会认为,月球南极有再多的冰,也架不住这样消耗。
    但实际上根据我们的勘探显示,月球上的水冰数量远超我们的想像,目前的初步估计也高达数亿吨。
    我们的散热系统设计,也不会无休止的去消耗水冰,因为水冰通过散热变成的蒸汽,我们会进行收集提纯,变成纯水,处理后则继续放回陨石坑,利用陨石坑的超低温度重新冻结成冰。
    另外水电解成氧和氢,都可以作为火箭燃料。
    所以其实反而散热不是什麽大问题。
    我们计划是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来利用陨石坑的低温作为首要热沉,水冰作为付出的吸收器,
    热辐射则是最终的排放路径,理论计算来看,它的冷却效率非常高。
    使用热管将数据中心热从伺服器传输到陨石坑壁或冰层,提取水冰作为热吸收器,蒸气通过坑底低温再凝固。
    因为在月球南极,我们还可以利用大面积辐射板将剩馀热辐射到太空,在月球的阴影区避免太阳热。」
    散热可以利用月球阴影区域的恒定超低温来解决。
    这就是独享整个月球的好处,你想怎麽建就怎麽建,不需要和别人讨论。
    哪怕沙克尔顿陨石坑不合适,你也能慢慢寻找更加合适的位置,这个陨石坑不合适,换下一个,月球南极不合适,那就乾脆去月球背面,
    「关于散热设计也好,超导晶片本身在月球超低温环境下是否能表现出超导性,月尘静电是否会对晶片运作产生影响。
    这些,我认为都可以造出一个demo,然后运到月球上试试看。
    还是那个话,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常态化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间,这是前所未有,我们独有的优势,这个优势要充分利用起来。
    只要贵司这边能把demo给到我们,我们就能立刻确定出最近的登月窗口,然后派太空人去月球做实验。」林燃说。
    林燃接着说:「像数据在地月之间传输,因为距离缘故,会有超高延迟,那我们不如把塞满数据的硬碟直接通过飞船给运过去,再在月球上进行模型训练。」
    (月球基地概念图)
    如何将几十个T的文件从鹏城寄往燕京?最快的方式是让人,人肉背过去。
    「好!我认为此事大有可为。
    我回去之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