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能导致电晶体漂移。
相比IBMSystem/360Mode丨85的薄膜内存和高速缓存,深红一号在速度和容量上均已不相上下.....」
「...比起深红,华国此次展示的名为Spreadsheet的软体更加实用,我亲自上手实操后认为该软体在财务丶统计丶资源调度等和数据处理有关的工作上能够发挥重大作用,该软体需要用到的调度资源有限,以我们的计算机性能可以支持该软体的运行,我建议我们可以先开发类似软体,提供给国内使用.::
「...华国的进展不仅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甚至超出了东德计算机领域专家的预计,这不仅提升了Socialism阵营在Al领域的声誉,也暴露了我们情报的滞后。
建议:1.立即与中方洽谈技术交流,获取具体技术:
2.加速ESEVM系列的硬体升级,目标32位字长和512K内存;
3.在下届莫斯科博览会上推出类似系统,反击IBM,提醒盟国,我们在技术方面仍然具有领先地位。」
深红的出现,不仅仅是一场风暴,还造成了很实际的影响,在莱比锡贸易博览会的当天晚上莫斯科方面就得到了详细报告。
然后柯西金安排了苏俄科学院计算机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前往,这批专家第三天就抵达了莱比锡以上是带队专家伊万·彼得罗维奇·科瓦廖夫发回莫斯科的电报。
柯西金在拿到电报的时候内心非常焦急,这还是我们认知里的华国吗?
他喊来留在国内的计算机领域专家,鲍里斯·巴贝扬,列别捷夫精密机械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的所长,外号叫苏俄超级电脑之父。
此时的鲍里斯才三十多岁已经做到了所长,苏俄解体后,他担任了英特尔软体与解决方案事业部架构总监。
柯西金将桌上的报告递了过去,「巴贝扬同志,这是科瓦廖夫同志从莱比锡传回的报告。」
鲍里斯接过后,看入迷了。
这个时代的专家们,画图都是一把好手。
所以科瓦廖夫的报告不仅仅有文字,还有图,包括了他对深红架构的预计,深红一号的图形化界面以及电子表格,都有配图说明。
鲍里斯一边看,一边内心在思考。
大概十分钟后,鲍里斯抬头道:「柯西金同志,华国的进展远超我们的预计,根据报告来看,
他们至少比我们领先了5年,最少五年。
如果要考虑到大规模生产,考虑到产品本身的稳定性,考虑到技术储备,也许时间会更长。」
鲍里斯喉咙乾涩,他实在难以想像,华国同行实现了如此超越,
在50年代蜜月期,华国派过各行各业的人才前往苏俄学习交流,据相关统计,从1950到1965
年,华国赴苏俄留学的学生及实习生达16000人左右,计算机领域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的留苏预备生要到燕京俄语学院学习一年,在语言学习的时候留学专业就已经确定了,直接由苏俄籍教师进行授课。1956年五四青年节的时候,俄语学院的校长宣布要从预备生中选派100
人到苏俄去学习电子计算机,实际去了80人。
这批人出发前由华国科学院筹备处的华罗庚教授给他们讲话。
鲍里斯对这些华国来的年轻人记忆犹新,学习刻苦,每天埋头苦读,很少和同学出去玩,对苏俄拥有的计算机很是羡慕,有机会实操则会争着上机实操,
印象也就仅此而已了。
你说多优秀,鲍里斯也没看出来,就是这群华国人回到华国之后,在十年之后,造出了和阿美莉卡媲美,领先苏俄至少一代的产品?
鲍里斯还在回想,当时来列别捷夫精密机械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的华国学生里,谁比较出色,
谁有可能参与深红一号的研发和制造环节,后续写信和对方联系的话,要怎麽样才能尽可能打探到更多的技术机密。
鲍里斯猜不到的是,他能直接联系到的,肯定没参与这个项目,参与了这个项目的,他写信的收信方只可能是华国的工作人员。
「巴贝扬同志,是这样,华国方面表示可以和我们进行技术上的合作,代价是东德的光刻设备相关技术,他们希望达成一个技术交换协议。」柯西金盯着鲍里斯的眼睛,给了他巨大的心理压力。
「请你从专业的角度评估一下,这项交易对我们而言是否有必要,如果华国获得东德的光刻技术,我们后续有没有什麽办法能够限制他们?」柯西金接着问道。
尽管柯西金说的委婉,但鲍里斯很快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说白了还不是怕华国脱离苏俄的控制,硬性的控制比软性的控制要更好,软性的控制比没有控制要更好。
苏俄发现自己的盟友里,只有华国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