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企业,而不是一个航天领域的腾讯。
和腾讯比起来,阿波罗科技的崛起速度更快,但面对的情况又更加复杂,因为市面上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外力来逼迫你进步。
以可回收火箭和登月为例,如果我们故步自封的话,我们就靠可回收火箭任务和登月的商业版权运营就能活的很好。
坐稳商业航天领域的头把交椅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但林生提出的愿景短期是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中期是拥有常态化往返于火星-月球和地球的航班,在火星建立小型基地,长期则是把火星改造成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这样的愿景,则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竞争,我们并没有多少时间能够浪费。
我们反而同时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个是日子太好过导致需要有足够的内驱力,第二个是如果愿景推进速度缓慢,很容易内部滋生出倦怠情绪。」
林燃挥了挥手:「Pony,还是我之前和你说的那个逻辑,在阿波罗科技,你永远不用担心我们的推进缓慢,我们的推进速度永远是最狂野的那种。」
Pony无奈道:「我这不是在降低观众的预期吗?
避免我们的成功让大家习以为常,导致以后失败一次就在舆论场变成众矢之的。」
林燃调侃道:「在还没失败之前干嘛要老是担心自己会失败呢。
我就从来不觉得自己会失败,如果失败了怎麽办?被采访或者谁问起的时候,就说自己忘记了。
什麽?我失败过吗?」
Pony说:「林生还是太年轻,用现在的话说叫没有被社会毒打过,我主要是过来人,享受过从媒体到网友再到现实中清一色指责我,认为我们做的不对。
不知道你怎麽想的,反正这种感受我再也不想体验第二次。」
林燃说:「如果登月的机构就因为一次失败要举世皆敌,那不是我们错了,而是这个世界错了。
不过也确实,我们在阿美利肯那边的舆论上应该属于一个举世皆敌的地步吧,反正我看下属发在公司群里的国外论坛截图,大部分都是说我们是小偷之类的。
不过好在,这样的指责只能存在不到一年,因为我们今年就会完成非阿波罗科技的登月方式,狠狠打这帮质疑者的脸!」
Pony接过话来:「没错,我们这次会分两次发射两枚火箭,不会采取月球轨道交会的模式,而是直接一次性从地球到月球,直接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
其中一艘载人,另外一艘装载燃料,它们会在相邻位置陆续完成着陆,然后在月球表面完成燃料转移。
载人舱转移完燃料后再次回到地球。」
Pony听完这套方案后自然很是震惊,因为这意味着不但要登月,还要用全新的方案,这可不是简单对阿波罗登月的复刻,而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解。
当然,如果不能做到的话,那也是空谈,可林燃既然提出了今年,那麽Pony就相信林燃能做到。
「林生,关于这个话题我还是想好好聊聊,就是我们现在在推进的这套全新方案。」Pony问道。
林燃点了点头,解释道:「这套方案具备技术可行性,它需要的是月球表面的精确着陆,月面的燃料转移和轨道切换的精准控制。
正好,这些都是我们的强项。」
Pony问道:「我私下仔细研究之后会有疑惑,那就是直觉上,这样做好像能节约需要用到的燃料,毕竟我不需要降落交会再降落,但实际上真的能节约吗?
因为首先我们要在月球表面转移,这需要专门的燃料转移设备,其次在月球着陆也是需要用到推力来实现一个软着陆的。
最后就是登月舱如果直接选择逃逸月球引力,这需要的加速度会比进入月球轨道更高。
能不能仔细跟我还有在看视频的观众朋友们讲讲,这套技术路线的优势在什麽地方?」
林燃心想,优势在什麽地方,优势在我曾经这麽干过。
当年主持美苏联合登月,用的就是这套技术路线,属于是熟门熟路了。
当年我精度能做到1200米,现在我精度起码能干到两百米,要不是担心燃料舱因为登月舱的着陆而被震倒,我甚至五米都能做到。
他解释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阿波罗登月因为涉及到月球轨道交互,所以它的发射窗口特别受限,必须要采取最节省燃料的霍曼转移轨道,其次还需要考虑月球表面光照,需要角度适合,然后登月舱返回过程中也需要在特定时间起飞。
每个月可能就那麽几天是适合的时候。
而燃料舱和登月舱分离的方式,燃料舱可以提前发射之后在月球表面待命,因为燃料的充沛,登月舱也不需要太考虑发射时间。
为未来我们常态化往返做准备。
我们只需要考虑光照就好。
然后从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