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正月十七日,清晨。
李太后在内廷将冯保痛斥了一顿后,以当差有失之罪过,对其罚俸半年,然后下令更换了一大批负责皇家选后的宦官与女官。
之后。
两宫太后(仁圣皇太后陈氏、慈圣皇太后李氏)...
####暗潮涌动
辽东的风雪依旧未停,边境的紧张局势却因太子的一系列决策而稍显缓和。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背后,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据密探来报,蒙古部落不仅在集结兵力,还与某些朝中权贵暗中勾结,企图内外夹击,动摇大明根基。
我将这一消息迅速呈报给太子,他听后眉头紧锁,沉思良久才开口说道:“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尽快查明真相。”随即,他命人秘密调查那些涉嫌通敌的官员,并严令任何人不得泄露风声,以免打草惊蛇。
与此同时,太子也意识到,单凭军事力量无法彻底解决边患问题。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往草原,试图通过谈判化解矛盾。然而,这些使者大多杳无音讯,显然已被对方扣押甚至杀害。面对如此困境,太子并未轻言放弃,而是更加坚定地推动外交与军事双管齐下的策略。
####朝堂上的风暴
京城内的斗争愈演愈烈,沈一贯与叶向高的对立已经从单纯的政策分歧升级为个人恩怨。一次廷议上,双方再次因太子的改革方案争执不下。沈一贯冷笑道:“殿下所谓的改革,不过是打着为民谋福的幌子,实则是在削弱皇权,培植自己的势力!”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不少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大臣也开始动摇,担心太子的举措是否真的会威胁到朝廷的稳定。而叶向高则义正辞严地回应道:“沈大人莫要危言耸听!太子殿下的每一步行动都经过深思熟虑,其目的只有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两人的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直到万历皇帝亲自出面制止。“够了!”他拍案而起,面色阴沉,“朕设立内阁,本是为了集思广益,而非让你们在这里互相攻讦!若再有此类行为,朕定不轻饶!”
尽管皇帝表面上压制住了这场纷争,但内心的矛盾却愈发加深。他既希望太子能够继续推行改革,又害怕因此引发更大的动荡。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变得更加犹豫不决。
####民心所向
就在朝堂陷入僵局之时,民间却传来了更多好消息。由于太子废除“额外税”的措施得到广泛认可,许多地方的经济逐渐复苏,百姓生活显著改善。尤其是江南地区,一些富商主动捐资修桥铺路,帮助贫困家庭渡过难关。他们纷纷表示,这是对太子仁政的一种回报。
与此同时,太子还推出了一项名为“清田计划”的新政策,旨在清理被豪强霸占的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虽然遭遇了一些大地主的强烈反对,但在普通民众中却引发了极大的反响。一位年迈的老农激动地对我说:“太子殿下真是咱们的救星啊!有了土地,我们就能吃饱饭,再也不用受那帮恶霸的欺压了!”
然而,太子对此依然保持冷静。“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小心谨慎,”他对身边的人叮嘱道,“敌人不会轻易认输,他们一定会寻找新的突破口,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夜谈心事
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随太子来到御花园散步。他望着远方的天空,语气低沉地说道:“你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孤雁,在茫茫天地间独自飞翔。前方是未知的风雨,身后则是无数双虎视眈眈的眼睛。”
我沉默片刻,低声答道:“殿下不必太过担忧。只要您坚持初心,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就一定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太子苦笑着摇摇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父皇的态度暧昧不明,朝中又有太多掣肘之人。倘若有一天,我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该如何自处?”
我心中一震,连忙安慰道:“殿下切勿灰心丧气。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您的所作所为已经深入人心,即便面临再多困难,也总会有转机。”
太子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决战前夕
时间一天天过去,蒙古部落的攻势终于全面展开。数万铁骑如潮水般涌向辽东边境,驻军虽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消息传至京城,举国震动。
万历皇帝召集百官紧急商议对策,然而此时的朝堂早已分裂成两大阵营。以沈一贯为首的保守派主张坚守不出,等待敌军粮草耗尽后再伺机反击;而以叶向高为代表的支持派则力挺太子,建议立即增派援军,与敌军正面交锋。
最终,万历皇帝采纳了折中的方案:一方面命令太子亲率精锐部队赶赴前线支援,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蒙古部落进行最后的谈判。
临行前,太子特意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