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我的人,你们也不能全信任,只有这样,你们才能长...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洛水老道带着宋应星奔走在各州府县,乃至乡镇,与此同时,四百年后。
    现代,西安历史研究所恒温资料室内,蓝光扫描仪嗡嗡作响,投射在泛黄的《红袍农政实录》上。
    组长雷请议扶了扶眼镜,指尖悬停在红袍启蒙部令几个朱砂批注上,喉结滚动。
    “这......”
    他声音发涩。
    “这是要彻底打散任何势力重聚的可能啊。”
    摆放在他们面前的,赫然是新的历史文献。
    红袍启蒙部令。
    “即日起,各府州县设农村学堂,凡有功名者,需轮值任教。京师翰林院、国子监诸生,每年须赴农村授业三月,考绩不过者,夺功名,贬为民。”
    “前朝获罪官吏及世家子弟,除谋逆大罪外,一律发往农村学堂任教五年。其子弟未通《农书》《算经》者,不得科考。”
    上面还有穿越者的亲笔批注。
    “让那些吟风弄月的酸儒,都去泥地里滚一滚。”
    第二份资料是民部发出的《农会兴革疏》。
    “......各乡立农会,选老农为监事,核田亩、验粮种、校秤斗。凡官府征粮,需农会用印;商贾收粮,需农会议价。”
    凤阳府农会首任监事供状。
    农会初立时,粮吏骂我等泥腿子掌秤,后查出粮吏大斗进小斗出,里长令其戴枷游乡三日,补粮百石。
    研究所内,气氛逐渐化作死寂。
    陈科手里的咖啡杯砸在史料上,褐渍晕开夺功名三字。
    “太激进了......”
    他盯着扫描仪里的《农村学堂考绩表》。
    “让翰林学士去教农户识字?还和升迁挂钩?”
    他苦笑着摇头,虽然早就知道穿越者从来不按自然发展规律来,但他也没想到,会在多线作战的情况下,屡次下狠手推动发展。
    无论是之前的经济变革,还是功臣外放,亦或者是现在的放权于民,还有全民启蒙。
    每一步在当代看来,都无异于在剜肉。
    他们当然知道哪些是腐肉,可他们更知道,穿越者扛着多大的压力。
    陈科自始至终都在反对穿越者的激进,可毫无疑问,无论是穿越者还是他们,初衷都是一样的。
    那便是,将这个时代打造成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盛时代!
    老教授顾成枯指划过一份名单。
    “看这个,昔日被抄家的东林党人,全被发配去教《肥田法》。”
    他突然嗤笑。
    “东林那些读书人在江南教种棉花,日记里写手指生茧,方知民艰。”
    他是明史教授,尽管是南明史研究者,但在历史还没有走上另一条路的时候,他对东林也是有所研究的。
    这群读书人最初的确不算太恶,虽然不食人间烟火,总归是心怀家国大义的。
    可到了明末,东林逐渐成了乡党争斗的工具,成了制衡皇权,内监的倾轧之物,如今看来,也算是物尽其用。
    雷请议则是调出了模拟数据推算图。
    屏幕亮起,红袍年间各省农村学堂分布图如星火燎原近三年间,建学堂七千所。
    平均每个教书先生要负责三个村。
    谁都知道全民启蒙意味着什么,这一刻,就连陈科都眼前一亮,几乎难以压抑内心的激动。
    那个时代,科技和工业将会飞速进步!
    投影仪上,新的史料内容还在继续。
    “农村干部学校生徒,晨起习武,午学《农政》,夜诵《律令》,三年卒业者,分派各府县任农会监事,秩同九品,不理科举。”
    同时展开的还有山西农干校生徒王小石家书。
    “今日学测雨量,同窗李狗剩制出竹筒雨尺,较之官府铜壶为准,教官赏他鞋袜,我辈皆眼红。”
    老教授顾成大笑起来,苍老浑浊的眼眸变得锋锐。
    “这不是简单的扶贫,这小子,是打算要再造一个阶层!”
    陈科调出对比图。
    “看这个,这是之前保存的嘉靖年间的识字率,士绅阶层九成,农户不足一成,到红袍年间,农户识字率暴涨至四成!”
    他声音发颤。
    “他们甚至在云南彝寨发现了彝汉双语《肥田法》手抄本......”
    雷请议突然抓起一份泛黄名册。
    “还有这个,《启蒙部贬官录》,你们看被贬文人的去向。”
    名单密密麻麻。
    “原礼部侍郎张文焕,贬琼州教黎民制肥。”
    “前南京户部主事周昌,发漠北授戍卒算术。”
    “东林党人派乌思藏编农谚集。”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雷请议神色动容。
    “他把掌握文化解释权的士大夫,打散扔进民间,这下不仅没了缙绅再起的可能,更是让整个百姓阶层踏足这块垫脚石,蓬勃向阳。”
    与此同时,投影仪闪烁,赫然是西安府考古现场出土的崭新文物,名为西安府农会印。
    印文凤翔县农会验。
    背刻凡官仓粮未经验印,民可拒缴的字样。
    扫描仪蓝光停在最后一份文件上,《农村学堂卒业生名录》。
    雷请议缓缓合上文献,苦笑着,脑海中浮现出昔日好友的身影。
    “他不是在革新......”
    他望向窗外现代西安的霓虹。
    “他是在这片大地上,种了颗四百年后才结果的种子。”
    “他是要让一代人,做三代人的事。”
    他不得不承认,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觉得好友太激进了,像个不顾一切的疯子,可他心理永远揣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他更像是要以短暂的生命,去扭转乾坤!
    与此同时,四百年前。
    京师,启蒙部内书房。
    炭火盆烧得正旺,火光映在魏昶君的脸上,勾勒出他眉间的沟壑。案头摊开的《红袍知县考绩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已有数十个被朱砂圈红。
    “三千红袍知县,是我亲手派出去的。”
    魏昶君的声音低沉,却字字如铁。
    “他们带着新政的旗号奔赴各地,如今一年有余。”
    他猛地翻开册子最后一页。
    “七十八县报灾请免赋,却未见赈灾实效,三十六县河工银超支,堤防依旧溃决,更有甚者,十二县农会联名告官,指知县勾结士族,强征民田!”
    阎应元站在一旁,眼眸锋锐,扫过名册,铁掌猛地拍在案上。
    “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