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宋应星从褡裢里掏出几包种子,看起来不像是红袍军位高权重的农学院长,更像是个老农。
“耐涝的稻种,江南来的,根扎得深,水淹不死。”
洛水跟着宋应星一点点开始开辟第一块农会试验田,田垄筑的很高。
他们要对农会负责,就必须让百姓们看到成果。
两个多月后,淮水漫过河滩,淹了低处的麦田,却唯独绕开了农会的高垄。
稻秧在浑水里挺着青绿的秆子,穗子沉甸甸地垂着。
农会的汉子们赤膊站在田埂上,望着水里的稻,没人说话。
一名农户突然蹲下,抓了把湿泥,捏得咯吱响。
“这法子,真能增产?”
宋应星没答话,只是弯腰掐了根稻穗,搓出几粒青米,丢进嘴里嚼了嚼。
“甜的。”
“是时候了。”
农会堂前,各村的人挤了一院子。
洛水把稻穗堆在桌上,穗尖还滴着水。
“愿种的,来领种!”
他拍出一本《农会水田则例》。
“按此法,沟垄多高一尺,淤泥铺多厚三寸,稻种浸水几日,全写明白了。”
“到时候农会核产。”
洛水翻到朱批页。
“按实收三成缴,里长亲批,新田免赋两年。”
人群嗡地炸开。
一名老农挤到桌前,抓起一把稻种,攥得死紧。
“前朝……”
他嗓子发哑,又有些兴奋。
“前朝说河滩不能种粮,种了要砍头。”
洛水看着他。
“现在能种了。”
洛水和宋应星留在农会教导了两个多月,如今农会试验田有条不紊的发展着,加上当地民部官吏配合修葺水利,百姓们倒当真没了以往的提心吊胆,兴奋的等待着收成。
与此同时,洛水和宋应星则是再度踏上火车,这次,是去西安府。
洛水和宋应星抵达西安府,第一件事便是先在城西租了间旧院安顿下来。
院墙斑驳,墙角堆着农具,屋檐下挂着几串干辣椒。
头几日,两人并未急着去衙门,而是换上粗布衣裳,混在街头巷尾,听百姓闲聊,看市井百态。
清晨,洛水蹲在街角茶摊,要了碗粗茶,慢悠悠地喝着。
旁边几个挑担的脚夫正抱怨。
“今年的菜价又跌了,白菜三文一斤,连本钱都不够!”
“孙家菜行说了,不卖就烂在地里!”
洛水不动声色地听着,手指摩挲着茶碗边沿。
宋应星则去了城郊的农户家里。
他借故讨水喝,和种菜的老汉攀谈起来。
“老哥,今年的收成如何?”
老汉苦笑。
“菜是种出来了,可卖不上价啊!孙家压价,官府也不管。”
宋应星看着院子里堆着的白菜,有些已经烂了边角,显然是卖不出去,只能堆着等烂。
晚上,两人在旧院里碰头。
洛水摊开一张粗纸,上面记着这几日听到的消息。
孙家菜行垄断城西菜市,压价收购,菜农不卖,菜行就派人拦车,不让进城,官府也不管,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宋应星皱眉。
“这不是单纯的压价,是垄断,而且他们比起这些百姓,确实算是财大气粗,赔得起。”
洛水点头。
“得让农会立起来,才能跟他们斗。”
次日,洛水找到几个敢说话的菜农,在城外的破庙里碰头。
“咱们得抱团。”
洛水开门见山。
“单打独斗,永远被他们压着。”
赵老蔫缩了缩脖子。
“可孙家势大,官府也向着他们……”
洛水深吸了一口气,老道士眼底闪过几分狠辣。
“官府不管,那就找监察部。”
宋应星从包袱里拿出几本册子。
“这是其他府县农会的章程,咱们照着来。”
一群农户传着,不太识字,但有洛水解读,眼神渐渐亮了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农会开始悄悄收集证据。
洛水和宋应星在城西安顿下来的第七天,破晓时分,农家汉子栓柱就蹲在了西门外的土坡上。
春寒料峭,他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把身子藏在老槐树后,眼睛死死盯着官道。
“来了!”
栓柱喉咙发紧。
五辆运菜骡车吱呀呀驶来,车上的白菜还带着晨露。
突然,三个黑衣打手从土坡后窜出,为首的疤脸汉子一脚踹翻头车。
“轮印压坏孙爷的地了。”
菜农老王慌忙作揖。
“刘爷,这路走了十几年......”
“啪!”
一记耳光抽得老王踉跄倒地。栓柱看得真切,那打手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