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留美回来的刘诗语,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是很高的。
她经常用邮箱与伯克利的导师交流演奏上的心得与问题,导师们也会通过邮箱给她发来一些新的教学资料。
除此之外,她所有的大学同学几乎都是ICQ的用户,大家基于ICQ维持着频繁的联络,就像国内网友习惯用QQ交流一样。
ICQ虽然在十年后就彻底停止服务了,但当下还是国际上最流行的聊天软件,用户量也比MSN大一些。
腾讯QQ最早就叫OICQ,可以算是基于ICQ推出的仿制品,甚至连名字都山寨对方,后来也是迫于侵权压力才改了QQ,结果反倒是因祸得福,无论是ICQ还是OICQ,对中国用户来说,都是一堆搞不明白意义的字母。
OICQ的名字可能需要好几次才能记住,但QQ一下就能记得非常清楚。
事实上OICQ也是改名QQ之后,才一飞冲天的。
刘诗语习惯性的登陆了自己的ICQ,检查了自己的邮箱和未读信件之后,便打开了陈程告诉她的校内网地址。
在注册账号的时候,她把自己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校都填了上去,而且也按照系统建议,填写了自己每一段入学经历的具体时间。
这也是校内精准推送同学的算法逻辑。
如果用户A是江城一中的学生,也是江城大学的学生,那么系统给他推的十名可能认识的用户里,排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和这位用户一样,具备江城一中、江城大学双份求学经历的用户。
其次,才是江城大学用户、江城一中用户。
不过,有一种情况,推荐的权重会超越双学校匹配,那就是入学年限一致。
如果用户B和用户A,都就读于同一所中学、大学,但他们入学年限差的比较远,那系统会优先匹配某一段求学经历与用户A时间上重叠的用户。
比如,用户C和用户A一样,都在1999年考入江城大学,那一定优先推荐用户C,因为他们现实中认识的可能性更高。
如果,用户D和用户A一样,都在1996年考入江城一中,那用户D的推荐权重,要比用户C还高,原因是陈程觉得,高中的学生数量远远比不上大学,所以用户A和用户D认识的可能性,要比和C认识的可能性更高。
刘诗语看不到系统的算法逻辑,如果这不是陈程的网站,她也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详细情况填写上去,但一想到是陈程做的,防备心也就没那么高了。
她是江城本地人,父母都是搞学术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在江城最好的学校,父母为了她能获得更好的专业培养,在她高中没毕业,就送去了美国读书。
早些年交流不便,网络也不普及,国际电话更是贵的要死,所以她与绝大部分中学同学都断了联系。
回国之后,她曾经有过跟中学同学重新建立联系的想法,可是因为实在不喜欢父母安排的工作,便一直在筹备应聘爱乐乐团,这件事也就暂时抛到了脑后。
此时的校内网,还真没有她的大学同学。
所以,当她注册完账号之后,系统匹配不到她的大学校友,就立刻给她推荐了十个中学校友。
刘诗语中学就读于华师一附中,所以这十个华师一附中毕业的校友里,排在最前面的三个,是与她同级的校友。
更让她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这里面竟然有一个就是她高中时的同班同学!
而且对方当初还是自己班里关系最好的两个闺蜜之一!
只不过遗憾的是,后来大家就彼此断了联系,再也找不到对方的联系方式。
所以这一刻的她,几乎惊的目瞪口呆。
原本以为,陈程这个网站初创阶段,自己就当是支持他,过来注册一个账号,再填写一份资料。
可万没想到,刚注册完,竟然就在这上面看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学!
而且,高中同学用的是真人照片,时隔这么多年,她还是一眼认出了对方。
她没注意到的是,对方的头像右上角,有一个绿色的小圆点,这个绿色圆点,代表该用户目前在线。
她更像想不到,校内网的算法逻辑在目前的互联网产品中,绝对是断代领先的。
当系统为她匹配了这些校友的同时,也给这些,以及没被系统放入推荐列表里的其他校友发去了一条消息。
“您在华师一附中的校友‘刘诗语’加入校内网啦!如果您与她认识的话,就跟她打个招呼吧!”
而那位在线的同班同学,也收到了这条消息。
于是,对方也惊喜的发现,失联多年的刘诗语,竟然也加入校内网了。
此时的刘诗语,已经点开了对方的主页,她看到了对方的照片,看到了对方几条简短的说说,最近的一条写的是:“华师一附中玩校内的校友是不是不够多啊?怎么没看到几个我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