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73章生民立命,衣食为天。
广州。
在邓肯登基后,兴王府已经被改回了广州,但民间以为两广是龙兴之地,依旧沿用兴王府的称呼。
此时在庙街的小巷内,一位衣衫破旧的年轻人正眉头紧锁,跟身边的同伴道:「卢兄,你真不打算再参加科举了?」
那卢兄男子长得黝黑,体格高大,苦笑一声道:「家中钱粮无以为继,我如今只想谋一份差事。」
听到好友的话,那年轻人也不由神色一动,因为看他衣着就知道家境一般。
「刘兄可愿听我一言?」
那高大男子抱拳道:「如今天下百废待兴,吾等寒门子弟,未必要考上功名才能一展才华抱负。」
「陛下用人向来不拘一格。」
「看今年科举取士的规模,朝廷恐怕另有安排。」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但对于读书人来说,尤其是儒家子弟来说,五代十国应该是最黑暗的时期,可以说中华近千年的时间里,没有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比现在更惨。
同样也因为这一点,儒家的力量被削弱到了极致,后来因为宋朝极度优待士大夫阶层,才重新恢复了社会地位。
在天下的读书人里面,两广地界的儒生是最被看不起的。
因为刘鋹的阉割令。
甚至因为陛下重用李逢吉等人,其他地方的士子还戏称他们『阉党』。
邓肯登基后虽然恢复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但是并没有把儒生的地位拔高起来,更别说是像宋朝那样极度优待士大夫了。
赵匡胤那是得国不正,得靠讨好士大夫来稳固地位,才会导致宋朝文官犯错都极少死刑,武将动不动就杀了了事。可在邓肯的治下,文官也一样杀,还是那句话,这个时代不缺有能力的人才,你不干有得是人想干。
「那也不用去后稷学院啊?」
这刘姓男子眉头紧锁,好心劝道:「将来学有所成,莫不是还得下地干活?」
读书人心高气傲,哪里愿意干些脏活累活。
一旁的卢姓男子笑而不语,淡淡道:「大司农位列九卿之一,正是后稷学院的院长。」
「你可知他并非是儒家出身?甚至身上毫无功名?」
「兄台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吧。」
说完,这卢姓男子告辞离去,但终归是多年的好友,有些事情虽然不能点明,却可稍微暗示一番,他抬手摺下一段树枝,停顿片刻,递了过去道:「刘兄若是想清楚了,可去驿府寻我,一同北上。」
那刘姓男子捏着一节树枝不明所以,他颇有才干,却心高气傲,脱不下长衫,放不下读书人的脸面,心中更渴望的是科举成名,封侯拜相。
就在他往西市走时,前方突然一阵喧哗,紧接着是鞭炮锣鼓齐鸣,吸引无数人流朝着广州布政司的方向而去。
「发生什麽事情了?」
他心中好奇,跟着人流一起往前,很快便看到有差衙张榜贴文,正是朝廷颁发的邸报。
有站在前面的人大声读出,传到后面断断续续,他只听到一段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有栗特商人曹延兴献棉种,功在社稷,使黎元免寒冻之苦,疆域增赋税之源。特封为棉侯,赐紫金印,食禄千石。钦此。」
什麽?
封侯了?
四周一片哗然之色,刘然鸿也不由满脸羡慕,四下打听一番,却是知晓了原委。
栗特人在中原也算历史悠久,汉文史籍称「昭武九姓」(康丶安丶曹等姓氏),从唐代到五代,一直都有栗特人担任将领。这曹延兴据说是瓜州人士,他进献的东西唤作棉花。
刘然鸿也算是心思活络之人,他很快眉头蹙起,暗自道:「这邸报为何点名栗特人的身份?」
「胡人封侯?」
「这是朝廷打算经略西域吗?」
下面是一大段关于棉花的介绍,用得都是白话文,据说陛下最讨厌之乎者也了。
另外,臭名昭着世修降表的衍圣公也是宋朝封的,陛下登基后直接剥夺了孔子后裔的爵位,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这个态度基本上就能看出来陛下对儒家的立场。
没有儒家就不能治国了?
开玩笑。
在邸报的后面还有一段话,却是有龟兹一地的商人进献了一种作物,唤作『西瓜』,也因此被重重封赏,但是并没有爵位,只是给了一个官职。
上面的重点还是跟棉花有关,算是科普了它的作用。
「进献此物,居然能换来一个爵位。」
「这棉花到底有何神异?」刘然鸿也是心中好奇。
这种好事,怎麽没落到他的头上?
中国有两支棉花种,一支产自印度次大陆,亚洲棉经印度丶缅甸丶越南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另一支产自非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