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朱元璋:咱修洪武大典,跟你永乐有什麽关系?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家大哥有多麽厉害,有多麽不容易。
    朱元璋有些沉默,标儿英年早逝的事他知晓,但顾渊之前说是染病。
    眼下想来,自家交给标儿的事,是有些多了。
    “咱知道了,这内阁倒也可以考虑考虑!”
    朱元璋已经打算好,等回到洪武朝後,就和自家标儿商量商量这内阁的事。
    眼下倒不急那麽一两天。
    “好了内阁咱知道了,这小子还有没有其他举措?”
    朱元璋继续发问,朱棣这功夫也回过神了。
    老爹这哪里是批判自己啊,这分明就是想要抄自己未来的制度。
    不过,这话他不敢说,眼下能知道未来自己设定的制度,他也打算对着抄。
    有答案不抄,那不是傻吗?
    顾渊点头,继续开口:“永乐初期,先是发布了大量恢复民生的政策,后又疏通漕运,保证边疆粮食无忧,此举大大推动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最重要的是,因为觉得自己得位不正,在登基之初,永乐便命人修撰书籍,此书用了五年修撰而成,被称之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编成后,又命人继续重修。”
    “自有书契以来,凡丶经丶史丶子丶集丶百家丶天文丶地志丶阴阳丶医丶卜丶僧丶道丶技艺之言,无不包罗其中。”
    “全书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其中仅目录便有十六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
    “自先秦到明初,引用文献多达七八千种,其内有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永乐大典,亦是近代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甚至於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後世称之为,千古第一奇书。”
    说到这,顾渊不由的有些失落,可惜的是,这般厉害的永乐大典,到後世保存的已经很少了,大部分都因各种情况失遗了。
    “永乐大典,好名字,好名字啊!”
    朱棣已经决定了,等他过两天登基,年号就定永乐了。
    边上的朱元璋眉头轻挑:“顾小子,你说咱也修部书,咋样?”
    登基之後,朱元璋倒也下令过让人修书,但可没有《永乐大典》这般浩繁,眼下听到这千古第一奇书的名头,他瞬间便心动了。
    什麽永乐大典,一点也不好听,不如叫洪武大典。
    “不是,爹你这?”朱棣有些瞠目结舌,儿子的功劳你也抢?
    “你小子什麽眼神?”
    朱元璋瞅了朱棣一眼,撇了撇嘴:“这书你现在修了吗?”
    “咱修个洪武大典,跟你永乐有什麽关系?”
    说话间,老朱朝着顾渊看了看,瞧着对方说完话突然情绪不高,连忙便跟着问道:“小顾,你咋了?”
    顾渊回神,看着两人叹了口气:“後世的永乐大典,原本已经遗失了,副本,也只剩下寥寥无几,我只是有些可惜。”
    “可惜什麽,等咱修好了,直接送你一套!”朱元璋拍着胸脯大气开口。
    朱棣不甘示弱,跟着附和:“顾兄,我也送你一套!”
    这话一开口,顾渊顿时反应了过来。
    是啊,自己都到大明了,还愁看不到永乐大典?
    现在的朱棣没有,但他锚定的时空可不止一个大明,这边没有,另一个永乐那边,一定有!
    顾渊决定,抽个时间过去,一定得搞到一套永乐大典。
    “顾兄弟,未来的我,还做了什麽事?”
    知晓了封狼居胥,永乐大典,此刻的朱棣算得上是百爪挠心,对於未来的自己充满了好奇。
    听到这话,顾渊索性一股脑全部开口。
    “永乐三年,朱棣第一次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就是你现在身边的太监马保!”
    “而郑和下西洋,从永乐初期,一直到宣德时期,一共七次。”
    “每一次的规模都极为庞大,是有史以来华夏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
    “後世称其为,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亦是成为了正史上鼎鼎有名的三宝太监,其七下西洋,远航大明洋和印度洋的举动,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下西洋,也被称之为海上的丝绸之路。”
    “此举,不仅仅宣扬了大明的国威,更是大大开发了大明的经济,贸易,甚至於与各国交邦。”
    “自此,天下九州四海,皆知大明,大明也因此达到了万国来朝。”
    ——
    本站采用Cookie技术来保存您的「阅读记录」和「书架」,所以清除浏览器Cookie数据丶重装浏览器之类的操作会让您的阅读进度消失哦,建议可以偶尔截图保存书架,以防找不到正在阅读的小说!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