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来自柏林的好消息!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说暖身子……你说,我是不是还挺能干?”
    声音微弱,气若游丝,却带着笑意。
    林默听了一遍,又按了重播。第三遍时,他跟着轻声念出来,像是在练习某种仪式。
    回到工作室已是午后。陈屿正在调试一台老式放映机,听见门响抬起头:“你去了殡仪馆?”
    “嗯。”
    “知道吗?央视那边来人了,说想做个专题片,叫《被遗忘的名字》。他们看了你给的匿名素材,特别打动,想请你做顾问。”
    林默摇头:“我不露脸,也不参与策划。如果要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主角全部匿名处理;每集结尾留一分钟黑屏,只放一段真实录音;拍摄对象必须是仍在岗位上的护工,而不是已经‘被表彰’的人。”
    陈屿笑了:“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我已经替你回了,他们答应考虑。”
    林默走到墙边,看着那张林秀芬的照片。她的眼神依旧平静,像一口深井,藏着太多未曾言说的日夜。
    “你说,我们是不是也在演一场戏?”他忽然问。
    “什么戏?”
    “所有人都是演员。家属演‘你还记得我吗’,医生演‘很快就好起来’,护工演‘我是你丈夫’,连我们拍纪录片的人,也在演‘客观真实’。”林默苦笑,“可偏偏,这场戏里最假的部分,反而最接近真心。”
    陈屿沉默片刻,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盒录像带,标签上写着“1998?市话剧团年终汇演”。
    “这是我妈最后登台的演出。”他说,“她演一个疯掉的母亲,台词全是错乱的时间和人名。导演本想剪掉,可观众哭了。她说:‘这不是演疯,这是真实的记忆碎片。’”
    两人对视一眼,都不再说话。
    傍晚,林默接到林秀芬电话。
    “新中心明天试运行,你要来看看吗?他们用了你的提案,设置了‘记忆角’??一面墙,贴满了老人和护工的合影、手写信、旧物件。还有个录音亭,可以录下你想对某个人说的话。”
    “我去。”他说。
    第二天一早,他提着一只布包走进重建后的社区记忆康复中心。建筑焕然一新,地面防滑,走廊宽敞,房间配有智能监测系统,墙上挂着大幅认知训练图卡。可真正让他驻足的,是那面“记忆角”。
    上千张照片贴成心形图案。有张桂兰穿着旗袍站在梧桐树下的,有林秀芬抱着一个小女孩的,还有一个护工跪在地上帮老人系鞋带的瞬间抓拍。角落里,放着那只老旧的铝饭盒,旁边卡片写着:“张桂兰女士遗物,由护工林秀芬捐赠。”
    录音亭是个红色电话亭样式的小隔间,门上贴着提示:
    >“说出你想说的话,无论对方是否还能听见。”
    他推门进去,戴上耳机,按下录音键。
    “张阿姨,我是林默。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一百零三天。外面阳光很好,新中心开了,梧桐树活下来了,千纸鹤也有人接着折。林秀芬阿姨说,她梦见您对她笑了,就像每次等来‘老周’那样。”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微微发颤。
    “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您坐在台下看我领奖。我没有拿奖杯,而是把那支五分钟的短片放给您看。您一边看一边点头,最后说:‘这孩子,总算懂了。’”
    “其实我一直想问您一句话??当您喊‘老周回来了’的时候,是真的以为他回来了吗?还是……您只是愿意相信那一刻的温暖是真的?”
    他没等到答案,也不需要。
    按下停止键,他将这段录音命名为《致张桂兰:关于等待与告别》,放入U盘,塞进记忆角的投稿箱。
    转身时,看见林秀芬正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杯热茶。
    “你也录了?”他问。
    她点头:“我跟她说,谢谢她让我当了十年的女儿。也告诉她,我会去看她,每年清明,冬至,还有她的生日。哪怕她再也听不见。”
    “那您女儿呢?”林默问,“春天还要走吗?”
    她笑了笑:“我答应她,等开春第一批樱花开了,我就南下。但我也说了,寒暑假我要回来做义工。她说随我,只要我开心。”
    两人并肩走出中心,路过那棵老梧桐。施工队给它围了保护栏,树根旁立了块小牌:
    >“此树植于1953年,见证三代人间守望。”
    林默伸手抚过粗糙的树皮,忽然说:“我想拍一部新片子。”
    “讲什么?”
    “讲一个护工和十个‘不存在’的亲人之间的故事。没有冲突,没有反转,只有日常??做饭、聊天、散步、哄睡。镜头要极慢,声音要极轻,让观众像坐在房间里一样,感受那种沉默的陪伴。”
    “预算呢?”
    “不用太多。我可以众筹,也可以自己贴。这次不为获奖,不为传播,只为让更多人知道:有一种伟大,发生在无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