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来不及瞒,只能顺着往下想。
    他想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让自己的价值大于可能会造成的危害。
    至于这个价值……
    白日在楚王府,张将军禀告了一些事,谢珉当时勉强听清了,却并未往心上去。
    -
    张将军当时所禀事宜,总结起来无非一个字——钱。
    萧绥缺钱。
    士兵的口粮、俸禄以及所配备的盔甲、武器,都是钱,战死站伤,还要按人头赔钱抚恤士兵的遗孀,战损,也要花钱补。
    征兵要钱,辞兵要钱,干什么都要钱,这笔钱绝不会少,甚至是个天文数字,是以历史上,穷兵黩武掏空国家的事,并不罕见。
    这个钱得国库掏,得皇帝首肯,得户部批准。
    楚王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日理万机,不可能管后勤。
    边关是他的地盘,京城是皇帝的,他负责在外面冲锋陷阵,剩下的,要皇家出力。
    君臣一心的朝代,朝廷勒紧裤腰带,不惜一切代价筹钱支持前线,军队自然所向披靡,只要将领神武,兵力雄厚,扩大疆土并非难事。
    先帝就是这样做的,大楚如今版图多出来的五分之一,就是这样得来的。
    但显然,新帝忌惮这个被边关百姓尊为神灵、让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
    谢珉当时听了几耳才知晓,楚王连破北边七城,并非倾尽全力,仍可趁胜追击。
    只是粮草告急,不得不班师。
    粮草不是被敌军烧了,也不是丢了,更不是快消耗完了没上奏折问朝廷要,而是朝廷没给。
    无粮,萧绥不撤,就是拿数以万计的人命换战功,将在外,是君命有所不授,但也为朝廷掣肘。
    毕竟谁也不知道朝廷是不是来真的,准备将他们齐齐饿死。
    到时候,朝廷只要一口咬死倾尽全力仍筹不到钱粮,这锅就得萧绥背。
    上万条人命,他拿什么堵悠悠众口?
    一个将军没了威望,一个军队没了士气,拿什么打仗?
    所以萧绥撤了,撤回了驻扎在大楚北边三镇的大营。
    但粮草依然没来,朝廷仿佛在暗示什么。
    萧绥不动声色地等,等到了皇帝传他回京,要论功行赏的圣旨。
    他就回来了。
    萧绥一离开大营,听说朝廷就让人押送粮草过去了,显然粮草是一早备齐,在某处扣下了,就等他离开大营回京,便放粮。
    皇帝也不想酿成兵变,士兵还是要安抚的,士兵饿死了逃走了,大楚无军,敌国岂不是轻易杀进来?
    新帝要处理的,是这个威望登顶的将军,但也不想坏了国本。
    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逼萧绥回京。
    半途扣粮逼他停战,是怕他战功甚伟,功高震主,或深入敌都,同敌国勾结,反向杀回京师。
    萧绥又带兵太久,士兵敬他服他,朝廷显然不想让这大楚十分之六七的军队,由听皇家驱使,变成听萧绥驱使,所以他们把这个将领召回来了。
    将领和军队分离的政/策,自古有之。
    其实萧绥抗旨不归,朝廷早晚也会给粮给军需的,只是肯定还会往后拖,说白了就是拉锯,朝廷怕兵变,萧绥怕士兵饿死,谁心狠,谁占上风。
    萧绥输了。
    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张将军明说的,谢珉是结合这几日从坊间听闻的,和张将军话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点愤慨情绪,整合出来的。
    楚王长街杀马,他本以为是震慑表态,现在想来,可能也有泄愤的成分。
    平民老百姓有平民老百姓的好,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是没人关注,但也随心所欲,萧绥不一样,他就算愤怒,他也得顾全大局,泄个愤,还得用这种隐晦的方式,嘴上可从不会提,面上也不会显露半分。
    楚王当时不避讳他,当然不是信任,只是这些消息,任何人去茶楼酒馆坐一坐,听那些激愤的书生骂几句,就能知晓,但通政/事的大抵是绝少数,百姓们关注的还是楚王的长相、楚王为何不娶妻纳妾、楚王的大印到底有多大。
    说起来,大楚已历三百年,不似早期锐不可当,像一头肥而大的猪。
    朝廷好逸恶劳,官员个个想着自己的乌纱帽,主战派少之又少,百姓们过了那么些年的太平日子,抵触打仗,也搞不懂为什么要打,为何要侵略人家。
    所以无论是朝中还是乡野,支持萧绥者,都少之又少。
    追捧楚王的,多是年轻气盛的那一批。
    而矛盾的是,有钱有权的,又多半是中年老年人,没那个拼劲,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好过活。
    有钱人厌恶楚王,因为军队是个无底洞,萧绥问朝廷要钱,国库没钱了,朝廷只能问民间要,问民间要,要么增加各种税,要么剥削富商。
    他们不知道这些钱有没有经过一级级的官员克扣,到没到萧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