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一份报告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找到钱忠书的朋友,《文艺报》的编辑老吴来作伴,这下钱忠书终于愿意打开话匣子。回答了一些他《围城》的话题,但一谈到他的生活情况,对文学以外事情的看法,钱忠书还是紧闭牙关。
    女记者无奈道:“让我们谈谈彻底的文学!难道没有你欣赏的文学?难道没有真实的文学?”
    有,怎么没有呢?
    但我一说出口,谁知道你怎么写我。
    忽然这时候,钱忠书的老婆杨江回来了。女记者又顺路去采访杨江,“您去做什么了?”
    “我去给‘春雨行动’捐款呢!我们家响应号召,捐了两百块钱!”
    春雨行动!那个发丸的捐款!
    女记者还没觉得有啥,钱忠书兴奋起来了:“你说真实的文学?我欣赏的文学?那还是有的,余切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这个人不仅仅是有才华,而且很‘聪明’,其实我并不喜欢聪明的人,因为他们往往功利。但是余切又搞了春雨行动,捐了很多钱,他做的事情都是真的!他又聪明又真诚,所以我想,再也没有比他更值得我去拿给你说的了!”
    ——余切家里边儿电话就响了,一接,港地来的记者要采访我?
    啥?
    钱忠书也在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章一份报告(第2/2页)
    我的采访,竟然要社科院的副院长来陪同?
    哦,恐怕是搞反了,是钱忠书拉我来陪同。
    余切忽然想起来:钱忠书这个人有个习惯,他不接受采访,屈指可数的采访中,他也想尽办法的有第三人在场。
    所以钱忠书这么刻薄的性格,反而谨慎到了极致,一辈子没怎么犯过大错,官也越做越大。
    余切骑摩托车一路狂奔。
    三里河南沙沟和鼓楼大街就十来公里,唰一会儿就到了。
    女记者当然很开心了,直接朝余切介绍自己:“我是林眉,《中新社》的记者。”
    林眉?
    这又是个后来大器晚成的人物。这个人是知名的旅荷作家,生涯主要是俩文学成就:第一,写了很多文学大家的访谈录;第二,写了《天望》、《漂泊》、《浮生外记》等多部反映海外华人命运的作品。
    这也是个写海外华人的啊!跟《出路》那篇一样!
    果然,林眉道:“今天的港地文人,不存在没看过《出路》这一系列的,钱先生向我介绍了你的《落叶归根》,果然又是一篇雄文。有个说法是《出路》、《团圆》和这个新是一个三部曲,你是这么来创作的吗?”
    钱忠书也望着余切。他也很感兴趣。
    余切挠了挠脑袋:“这个不像‘新现实’一开始就想好了,这个有点牵强附会,是评论家们自己分类的,我原先没有特别的这样想过。”
    “但分的很好!”林眉道。“我说这个可以是‘中国’三部曲,你已经把两岸三地、美欧华人,最后是内地人统统写上了。”
    余切连连摆手:“太大了,太大了,我担不上这个名头。”
    林眉却偏要给余切安上这个名头:“我看了今年春节的联晚欢会,主持人拜年的时候,说了两岸三地,说了三千万的华人同胞……所以我觉得,是可以用‘中国’三部曲的。”
    这主持人激动之下说的有点绕,她意思是,这里的词儿是文化认同,比如她将来做了荷兰人,也可以说是中国人。
    但余切还是觉得,太大了,死活不肯承认。
    记者只好自己给自己解围:“也许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证明的价值。”
    “因为在我看来,它已经成为你继‘新现实’之后,另外引领文坛的。”
    这个评价,余切也不能接,他不能自吹自擂。而钱忠书此时发话了,他道:“就引起的社会影响而言,是有点这个意思。”
    记者于是大喜过望,“刷刷”两下就把这些话记下来了。
    等记者一走,余切立刻找钱忠书抱怨:“我已经很有名气了,实在是不需要再得到吹捧。这记者说的太厉害了,说不定会起反效果。”
    “她用了中国这两个字,而我觉得,最多只能说是一种移民文学,是移民三部曲。”
    钱忠书却道:“余切,在你一切可能名不符实的荣誉中,唯独写是最不沾边的。”
    又是这种抽象的刻薄话。
    夸了吗?
    如夸。
    《落叶归根》起到了一个超过余切预料的反应。它实实在在的被评论家所喜爱,而且罕见的兼具传播度。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一篇文章。
    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为啥这么热闹:它是余切获得芥川奖后第一部,它是前两部的收尾,它的诞生和印刷过程,如同本身的剧情一样离奇而波折;它里面有许多幽默段子,令人忍俊不禁,这是当时很少见的……
    但最重要的还是它真的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