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精神原子弹炸穿防线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绣出了这一面错漏百出的红旗……”
    故事讲完后,马识途再指着墙壁道:“这儿是有一面旗帜的,虽然它形体上不在了,却活在了我心中。”
    记者卢晶沉默了,而后道:“也许人也是这样吧。”
    马识途点头:
    “余切的《潜伏》里面有一句话,是借由余则成说给翠萍的。余则成说,我们的故事不能被忘记,要一辈一辈的往下传,儿子讲给孙子,孙子讲给曾孙……这样我们的身体虽然消亡了,但却实际活在了真正的人间。”
    “这是不是像臧克加先生写过的那一首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其实已经死了。”
    此话掷地有声,简直是整个采访的最高潮。
    余切的宿舍里面有电视机,他打开电视看完了这一整场的节目。
    老马真会做节目!
    马识途这个人写的成就,说实在的不算很高,但真的很适合搞节目。他这个人在茶馆没有白混几十年,一把岁数了,还是能把央台节目组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而且很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忽然说出一句了不得的话。
    随后,《人民文学》再一次连载了马识途的《清江壮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3章精神原子弹炸穿防线(第2/2页)
    这个7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过,现在乘上了《潜伏》的东风,也再一次出版了。讲述马识途的地下党生涯,以及他和他大女儿失散又走回来的过程,书中记载许多英雄人物,读来可谓是龙腾虎跃、壮怀激烈。
    受到《潜伏》传播的影响,罗广斌的《红岩》也得到再版。因为都是描写地下党生涯,都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主、配角,有些文艺评论家认为,《潜伏》正是《红岩》的精神续作。
    这种观点受到《京城文艺》主编李铎的强烈反对,他发表评论称:“让大刀从我的头上砍过来!我讲句实话,《潜伏》从艺术塑造来讲,比《红岩》要高得多,我尊重罗广斌老师,但这两本书不是一个水平的作品!”
    社院副院长钱忠书,也看了《潜伏》的连载文章。他不喜欢公开发表自己见解,却在和朋友的聊天中说:“《红岩》在文学上可供后人学习的极少,而《潜伏》却不一样,它简直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从成就上讲,我们不能把老子放在小子的后面,何况这是个爷爷、曾爷爷!”
    《收获》编辑部。李小林收到了余切写来的稿纸,看完后正在发愁。
    发不发呢?
    不发,读者要再等两个月。
    发,《收获》又要再次打破惯例,专门为了一部,在一段时间内更改自己的出刊节奏。
    连载《潜伏》的《收获》是一个双月刊,每两个月发一次刊,如果有写的特别长的文章,要连载个大半年。这对情绪要爆炸的读者来说无法忍受。
    自第一期发布以来,整个《收获》的编辑部,都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读者们向他们催稿,向余切催稿,李小林形容这是“幸福的烦恼”。如今余切的第二期稿子,已经拿到了《收获》编辑部。
    要不模仿一下《十月》?从双月刊改为单月刊?
    不,不!
    《十月》能做成功,是因为整个出版社旗下都让出了资源,《收获》却是临时兴起,这种事情很不专业。
    李小林想来想去,似乎不应该急着发出来,而应该按照正常节奏。
    于是,《潜伏》的下文已写出,立刻成为一种“核弹级”的秘密。李小林勒令全社上下一定要“像干特务一样的做好保密”工作,为此召开了动员大会。会上有人提出:“《潜伏》第一期出刊的时候,纸还在印刷厂上,全沪市上下已经开始谈论起余则成的特工生涯,余则成为革命假结婚传得到处都是……我们真的能保守秘密吗?我特别的悲观。”
    李小林道:“我知道这个有些反人性,但这是精神子弹和职业操守之间的对抗,我们相信我们出版人和编辑的职业操守。”
    李小林真的相信吗?
    她其实也不相信,但她觉得走漏一点的消息,问题不大。李小林回家和她父亲巴老聊到这件事情,巴老说:“你那里居然有第二部分,你必须马上拿给我,讲给我,否则我茶饭不思,比死了还要难受。”
    放学回来的小端端也道:“妈妈,今天我不吃饭了,你讲讲后面写了什么吧。你要是不说,我去找余切了。”
    傍晚,吃完饭,巴老又催促她赶快拿稿子来,他道:“我感到浑身上下有蚂蚁在爬,一天让我看不到故事,我一天就没办法安生。”
    李小林苦口婆心,用杂志社的长远发展,把巴老劝下来了。“爹,你可千万不能糊涂!”
    巴老也是《收获》的总编,他想来想去,克服了自己的本能。然而,他家中是沪市文艺圈举办沙龙的所在地,经常有一批文艺圈的名流来他家搞活动,《潜伏》有了第二部分的消息,不免就泄露出去了。
    有一天在聚会中,大家都在谈论“余则成”这个人,然后心怀景仰,为了后面剧情的发展争得不可开交。漫画家张乐平说:“哎呀,我真想知道,余则成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巴老说:“你不是之前被气跑了吗?为什么也看《潜伏》了。”
    张乐平道:“只要让我看到后面的稿子,让我再晒上一整天也好。”
    写出过《雷雨》的曹禹(姓万)也在巴老家中。他道:“我自从看了这本后,整天都牵挂余则成的命运。知道居然有真实人物之后,我更加忧心了。”
    巴老问:“为什么?”
    “因为真实历史上,那些余则成的原型们,几乎没有好结果。马识途命最硬,也一度妻离子散。一想到余则成这么有信仰的人,处处都谨小慎微的人,最终难逃一死……我就心里发闷,我迫切想知道余切会怎么写。”
    是啊!余切要怎么写?
    写个大团圆,这和历史不符;写个余则成被迫害致死,这又打破了余切一直以来给读者的印象。他一直是一个“大团圆”式的作者,他很少写悲剧。
    巴老忽然也被吊了胃口。他不是一个守口如瓶的人,相反,他十分内耗且纠结。所以他忍不住道:“其实第二期已经写完,只是我们还没办法发出来。”
    什么?
    《潜伏》竟然有了第二部分?
    说者有意,听者也有意。
    《潜伏》已经火到这样,哪里能保留住风声?
    第二天,李小林回到家,发现十多张熟面孔正望着她。这些人正是沪市文艺圈的众多名流,他们道:“李小林,李主编,《潜伏》后面怎么写的?”
    李小林还想装傻呢:“我不知道,余切还在写。”
    “胡说!”巴老道,“余切已经写完了。”
    李小林懵逼了:“爸爸,你说什么呢?”
    巴老道:“我想清楚了,我首先是一个读者,然后才是其他。这故事让我抓心挠肝,我是看着余切写出来的,到底后面发生了什么,你快告诉我!”
    这十几个人有哪些?他们正好是原先通过李小林,想要联系余切来聚会搞沙龙的那些文艺工作者们。
    李小林无奈道:“精神原子弹已经把你们的防线都炸穿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