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潜伏》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纪初:
    于是,马识途在大陆这边出版了回忆书籍;而美国的飞虎队,和飞虎队的队员们,则成立了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建设了飞虎队友谊学校——专门为那些致力于中美友谊的美国青少年进行航空培训。
    马识途恰好经历了一个甚至两个完整的周期:从敌人到朋友,从朋友再到敌人。
    马识途对这些事情,说来十分感慨:“我这一辈子是很有趣的,我年轻的时候读书并不比你差,我第一次就考进了当时全国最好的中央大学。然后,在组织的号召下,我改换门庭,又考取了川大和西南联大,川大出榜早,我很快在川大读书了……”
    “再然后,组织希望我能在西南联大潜伏下来,我又从川大退学,重新就读西南联大,我正是在这个地方,和这些美国‘飞虎队’,也就是美国来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飞行员们,进行结交。”
    “一开始这种结交是有意的,后来我发现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在那时发展成了真正的友谊;再之后,局势动荡,国家对立,我们成为敌人;前些年,我们又成为朋友……”
    说到这里,老马忍不住慨叹一声,“唉!我怀念我的地下d生涯。”
    他道:“我一直没有说过最喜欢你什么,我最喜欢的是《出路》。我们有很多老人,喜欢你的《出路》,不光是因为你写了大团圆,还因为你在其中隐约透露出一种对积极进取的人的同情……你隐隐的赞叹那种生命力,其实我悄悄的告诉你,我也这么认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4章《潜伏》(第2/2页)
    “我们都有自己逐渐形成的一个价值观,和不可逾越的雷区,不论是什么人也不能破坏它。”
    余切听得很认真。
    京城作协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余切也参加了活动。这次研讨会地点就在“小西天”电影院——对,就是之前燕大学生聚会的那个地方。
    为啥要搞研讨会呢?
    《京城文艺》的李铎觉得,将来可能有一批专门负责为影视化来创作的作家,因为现在的作家薪酬体系当中,编剧的工资要比写的工资高得多,而且能很轻易的卖两次钱。
    一次当卖,一次当剧本卖。
    所以,有必要看看现在的商业化电影。这也是文化部门下达的要求:电影也是文化部门应该推广的产品之一,但它这个时代,表现得比逊色太多。
    《小鞋子》的受捧,大家还是更多认为是原作品本身就优秀。
    不少作家参与了这个会议。余切,石铁生、刘振云,还有恰好来京城出差的贾平凸等人,还有一些军旅作家。
    既然都在小西天影院了,自然要看一些优秀的故事片,看个啥呢?
    大家投票出来的电影是日本片《追捕》,这是个经典商业片。
    小西天影院人满为患,结果一进去,落了座,小西天的工作人员道:“对不住了,各位老师,咱现在不能放日本片。”
    “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里面有大尺度的镜头?”贾平凸道。
    “不是!”工作人员说,“我们最近不能放映日本电影。不论是《追捕》还是什么其他电影,现在都不能放了。您要放什么电影都行,就是日本片不行。”
    哦,众人才恍然大悟。
    当时呢,国内对这个消息介绍的不是很明朗,很多人他都不知道神厕是个啥,对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不是很清楚。
    只是觉得奇怪,还有可惜:
    “我们看不成日本片了,就看其他的吧。”
    众人又开始投票。小西天影院里面有不少现成的故事片胶卷,罗列在一个名册上。因为石铁生非常喜欢看电影,阅片量很大,众人就推举出他来选电影。
    他接过名册左看右看,摇头道:“不行,这些都不行!”
    “怎么个不行?”李铎问道。
    石铁生望着余切,说:“我最近看了余切编剧的新电影,你们都知道,那片子是写的我这种病,但是抛开这一层关系,这个电影也是很好的,我以为比《追捕》还要好;而名册上的电影——《佐罗》、《多瑙河之波》、《勇敢的米哈依》……离我们太远,真不如《小鞋子》。”
    “我们从这上面,学不到什么。与其看这些东西,不如问问余切怎么写出的。我渴求那种兼具商业性,但又厚重无比的。”
    “大家说,好不好!”
    好!
    众人顿时就起哄了!
    余切只好上台把他怎么写出的过程,再重复一遍。这个是一个定制,某种程度上,没有慈善行动,就没有这一篇。
    大家又对余切在日本的经历感到好奇:“你在日本募捐了好几百万,说明日本有很多支持我们的人;但是,咱们现在又忽然闹成这样,连电影也看不成了,这到底怎么一回事?你以后还能去日本吗?”
    余切说:“我合作的出版社是岩波出版社,这是个专门出版海外作家的日本本地书商,类似于咱国内的沪市译文,他们处理起来很有经验,而且说到底,我的受众,也不是日本的大众书迷。这事儿对我产生不了什么大的影响。”
    李铎道:“那假如事情进一步发展,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怎么办?”
    事情显然没发展到那种地步,但余切还是回答了这个问题:“虽然没国界,作家还是有国界的。”
    ——————
    因为这个事情,整个下半年,两国文化方面的交流都停摆了。去年那种热闹的状态一去不复返。大批大批的访问团在日本呆到了八月份,本来按照计划,还得再考察一段时间——然后就忽然调转方向回国。
    所以老聂为啥能在历史上,被捧到那种地步呢?
    这是有一个前置因素在的。
    其他国家也爆发了反对声浪,不论是韩国、马来西亚、还是朝鲜……通通发文批判。日本国内也受到影响,余切的《新现实三部曲》本来于9月份,要在日本东京出版,现在却不得不延迟到11月份。
    去年的同一时期,余切的《狩猎愉快》已经在日本出版了。
    岩波出版商的绿川亨解释这事儿:“《大鲁迅全集》在日本战败之后,反而更加得到追捧!当风波过去之后,您的作品一定能有更好的销量!”
    “真正的文豪,是可以穿越时间长河,而仍然具有生命力的。”
    甭管这个日本书商怎么鬼扯,余切今年的收入不得不延迟了一些交付。
    这事儿让他想起了:是否可以挖掘其他国家的市场?
    在日本都拿到芥川奖了,已经走到头了,而其他国家还有那么多奖项可以去拿。余桦、管谟业这些人将来在意大利、法国这些地方刷奖,我怎么就不能提前十年去布局呢?
    他的心态还是很平稳。
    另外一边,搞水利的林炳南却有些破防了:因为这个事情,也影响到了一些日本援华的专家。大家原先是相互信任的,而现在却产生了间隙,恐怕一时半会儿好不了。
    “你原先说贷款存在陷阱,我还觉得是一半的可能性,现在我已经认为八成、九成。”
    他向余切回忆起了自己过去在日本学习的经历,然后给出一个结论:没想到变得这么快。实际上,与其说这是一场信任危机,那种美好的时代不再有了,不如说,一开始就不存在这种美好。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