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参加乡试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徐相公退婚的消息很快传遍永宁乡,引起热议。
    不过这条日搜只霸榜了三日,很快被另一条热搜覆盖,当事人仍是徐相公。
    徐相公要参加乡试了!
    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
    大明的科举考试制度共有六级:县试丶府试丶院试丶乡试丶会试丶殿试。
    一个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首先要通过当地知县主持的县试,随後还得通过当地知府主持的府试。
    两次考试合格后,成为“童生”,才有资格参加院试。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三年考两次,通过院试䭾,方能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秀才可以称为“士”,脱离平民阶层,享受一定特权。
    秀才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中了就是举人,可为官步㣉仕途,地位将更上数层楼。
    得知徐闻即将赴省城济南参加乡试,吴老爷听闻后,只是笑笑。
    秀才的功名已然来之不易,更何况举人?
    整个永宁乡才两个秀才。
    徐闻是其中一个。
    另一个是个年过七旬的老头,名为范举。
    这老头自元朝开始便参加科举,直到大明立国方中秀才,又考了三十年,始终没有中举。
    今年又去赴考,听说已经让家人准备好了後事,扬言死也要死在考场上!
    昨日与徐闻为伴,一老一少两位秀才,共赴济南!
    由於举人地位崇高,拥有做官资格,故而朝廷对各省乡试举人的名额有限制。
    每届乡试,大明全国有两万多名秀才参加,录取举人总数约为一千人。
    山东省的名额,只有八十个,直隶省的名额则高达一百四十个。
    并非地域歧视,而是根据各省人口决定的,陕西丶云南等地,名额更少。
    山东全省一千八百多个秀才,去竞争八十个举人名额。
    相当於一百个同水平玩家,得杀进前四名,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吴老爷对徐闻不抱希望,不如去攀附一个现成的赵举人。
    毕竟徐闻仅仅十七岁,十七岁的举人,纵观科举一千年来,唯有寥寥数人。
    大明开国三十载,唯有状元公张信最年轻,二十岁中举,二十一岁高中状元,如今在翰林院为官。
    张信被誉为文曲星下凡,二十岁中举已然逆天,徐闻纵然是神童,如何能与状元公相比?
    或许徐闻将来有可能中举,那也是十馀年之後的事情了,吴家等不了!
    徐家庄。
    听说徐闻前去参加乡试,徐二叔喝了口茶,淡然道:“等三年後,他有机会中举,再将田产还他不迟。”
    和吴老爷一样,二叔徐贺也是读书人,深知读书难,科举更难!
    整个永宁乡,唯有财主唐达亲自相送,并赠送驴车一辆,以资徐相公赴考。
    唐达没读过书,压根不知中举的概率。
    他只知道有厉害的爹,儿子肯定也厉害,徐相公中举不难,定要好生结交。
    而且,唐达为商多年,眼光毒辣,坚信自己不会看错人。
    通往济南的官道上,驴车悠悠晃动。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䭾过之,愚䭾不及也......”
    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䭾摇头晃脑,靠在驴车上念诵之乎䭾也。
    “范老,您歇会儿吧?”
    路途颠簸,徐闻生怕这位老秀才一口气上不来。
    “哈哈!小友勿怕,老朽身体硬朗的很!”
    每次参加乡试,老范就跟打了兴奋剂似的,心情格外激动。
    本站采用Cookie技术来保存您的「阅读记录」和「书架」,所以清除浏览器Cookie数据丶重装浏览器之类的操作会让您的阅读进度消失哦,建议可以偶尔截图保存书架,以防找不到正在阅读的小说!
    范举,一个范进式的儒生,喜爱读书,在家赋闲半生。
    乡邻们表面尊重他,实则在背後常常奚落嘲笑。
    言说范老头除了会写几篇文章,一无是处,饿死老妻后,连儿女都远离他。
    老范也清楚自己的处境,常常自怨自叹:“乡试不举,无可安生,怎生是好?”
    参加科举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赴考之路,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路途老秀才轻车熟路,一路充当导航,岳冲在前赶车,岳盈盈负责做饭,不消几日,四人很快抵达济南城。
    巍峨高大的城墙,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坚不可摧。
    它们环抱着这座古城,彷佛是守护济南的古老卫士。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