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官污吏欺压百姓,我们必仗义直言!我们不求功名,只求无愧于心,不负先师所托!”
台下万人齐呼:“不负先师所托!”
声音如潮,直冲云霄。
当晚,岳飞写信给李纲,言辞恳切:
“武公虽逝,然其精神已植根民间。今观阳谷演武,方知所谓‘民为邦本’,正在于此。若朝廷能顺势而导,以护乡队为基础整编新军,则国可强;若仍视之为患,必激变乱。望阁下力劝圣上,勿蹈前朝覆辙。”
李纲阅信长叹:“昔秦皇收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以为可保万世太平。殊不知真正不可摧毁的武器,从来不在刀剑之中,而在人心之内。”
***
又三年,靖康元年。
女真大军分两路南侵,完颜宗望直扑汴京,势如破竹。中原守军节节败退,许多城池望风而降。
唯有河北、河东之地,战况迥异。
每一座县城都有护乡队据城死守,每一处关隘都有民间义士自发阻击。他们没有朝廷粮饷,靠的是邻里互助、屯田自给;他们没有统一指挥,靠的是平日训练形成的默契与信任。
一名女真将领攻打开德府不下,愤怒质问俘虏:“你们不过一群农夫,为何敢抵抗大军?”
那俘虏昂首答道:“我家三代人都读明理堂的书。武都头说过:宁死不做亡国奴。我虽种地,但我懂这个道理。”
该将领闻言沉默良久,竟下令厚葬阵亡护乡队员,并退兵十里。
与此同时,岳飞奉诏起复,组建“忠义救国军”。他第一件事,便是派人联络各地护乡队。短短月余,便召集十万义军,成为抗金主力。
有人问他:“您如何能在如此短时间聚拢如此多兵力?”
岳飞指着北方天空,淡淡道:“因为我不是在招兵,我只是在唤醒那些早已准备好的人。”
***
多年以后,南宋偏安江南,史官修《北地纪略》,记述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其中有这样一段评语:
>“自武松归隐阳谷,倡办学堂,练民为兵,十余年未掌兵符,然北疆晏然。及其殁后,胡尘再起,而民间自卫之力已成气候,处处响应,层层设防,致使强敌难越雷池。故曰:一人逝而万民立,兵不在册而在心。此诚古今罕见之奇局也。”
而在阳谷县的崇德书院后院,一棵老桃树年年花开如雪。树下立着一块无字碑??据说是武松临终前亲手选定的石材,却不许刻字。
每逢清明,总有孩子问先生:“为何这块碑没有名字?”
老师便会轻抚石面,说道:
“因为他不需要名字。你看那山上巡逻的哨兵,田里扛锄的汉子,夜里敲锣的老翁,哪一个身上没有他的影子?名字会朽,精神不灭。他活在每一个不愿屈服的人心中。”
春风拂过,花瓣飘落碑上,宛如一场温柔的雪。
远处传来稚嫩的读书声:
“别怕,叔叔带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