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听着甘晓曦在自己耳边阴阳怪气,本来还在惆怅的荣念晴快速回身,一双手迅雷不及掩耳的夹住甘晓曦的脸蛋,然后双手发力揉啊揉起来。
甘晓曦那张清丽可爱的脸蛋顿时在荣念晴手里变换着形状,像是一个白嫩好看的...
夜风穿过窗缝,带着湖面湿润的凉意,轻轻拂过吕若琳的脸颊。她站在窗前,手指还残留着按下暂停键时的触感,仿佛那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某种古老仪式的开启。她的呼吸很轻,心跳却依旧在耳膜深处回响??像是一场沉寂多年的钟摆,终于被重新拨动。
楼下巷口传来收音机杂音般的断续人声,起初她以为是错觉,可那声音越来越清晰,竟与她刚刚发布的广播如出一辙:“……你想对谁说最后一句话?”
她猛地回头看向终端屏幕,光点图谱仍在缓缓旋转,七万三千余个共鸣体已全部点亮,正以每分钟数百的速度持续增长。数据流如星河倾泻,在无声中编织出一张横跨大陆的情感网络。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人类心底最柔软部分的集体苏醒。
她忽然明白母亲为何临终前只留下一卷磁带,而不是文件或密码本。因为真正的传承从不需要解释,它只需要被听见。
手机震动起来,是周明发来的加密信息:
【西南雷达站信号源再次激活,持续输出一段音频,频率与《归途》主旋律完全吻合。我们派去的技术组说,那台老式发射机内部结构早已老化到无法运行,但它现在……自己在工作。】
吕若琳盯着这条消息良久,指尖微微发颤。她没有回复,而是转身走向书桌,翻开一本泛黄的旧相册??那是母亲生前唯一允许她保留的家庭影像集。照片大多模糊不清,唯有一页夹着两张并排的小照:左边是年轻时的母亲,怀里抱着襁褓中的她;右边则是陈昭阳,穿着白大褂站在实验室门口,眼神明亮而坚定。两人之间有一行手写批注:“EchoProjectPhaseI?双频共振测试成功”。
双频共振?
她心头一震,猛然想起多年前一次偶然的经历。十二岁生日那天,她曾在家里的老录音机里听到一段奇怪的声音??像是有人在哼歌,又像是风吹过金属管道的呜咽。当时她以为是机器故障,便没放在心上。直到多年后整理母亲遗物时,才发现那盘磁带标签上写着“R-12:若琳专属调频实验”。
她立刻冲进地下室,在铁盒旁翻找那卷编号为R-12的磁带。灰尘覆盖之下,它静静躺在角落,塑料外壳已经发脆。她小心翼翼将它插入播放器,按下播放键。
起初只有沙沙的底噪,接着,一道极其微弱、几乎难以辨认的童声响起??是她自己的声音,稚嫩、清亮,正在唱一首不成调的儿歌。而在背景中,另一个声音缓缓浮现,低沉温和,像是从极远的地方传来:
>“丫头,别怕黑,爸在这儿。”
她的血液瞬间凝固。
这不是父亲的声音吗?可这声音怎么会出现在母亲的研究磁带上?而且更诡异的是,这段录音的时间戳显示为**1993年12月24日**??正是火灾发生的前一天晚上。
她迅速调取终端数据库,将这段音频导入频谱分析模块。随着波形图展开,一组隐藏信号逐渐显现:在常规音频频段之外,存在一个极低频的副载波,其振幅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编码模式。经过解码,系统输出了一串文字:
>【实验记录R-12:首次实现跨代情感共振。受试者(吕若琳)与已故亲属(吕建国)脑波同步率高达87.6%。结论:血缘纽带可作为量子记忆传输通道。警告:该现象可能引发‘逆向感知’??即逝者意识片段可通过特定声波序列主动影响现存个体。建议立即封存所有相关数据。执行人:苏婉清(签名)】
苏婉清,是她母亲的名字。
吕若琳跌坐在椅子上,脑海中一片轰鸣。
原来早在三十年前,母亲就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亲人之间的爱,并非单向的追忆,而是一种可以穿越时间维度的能量交换。只要找到正确的频率,那些被认为已经消散的灵魂,依然能以某种方式触碰活着的人。
而她,从出生起就是这场实验的一部分。
难怪她从小就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东西:三岁时梦见父亲牵她的手走过雪地;七岁那年在音乐课上无意识哼出一段旋律,老师惊问“这是谁教你的”;十八岁高考前夕,深夜复习时收音机突然自动开启,播放的正是《归途》的雏形版本……
一切都不是巧合。
她颤抖着打开终端,接入“镜像协议”的核心日志,输入关键词“R-12”和“逆向感知”。系统加载了足足五分钟,才弹出一份加密档案:
>【ProjectEcho-FinalReportExcerpt】
>……我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