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控制。先让你开口,再告诉你该怎么说,最后让你相信,只有那样说才是‘健康’的。”
林昭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苏婉抱着咖啡罐痛哭的模样。她后来加入了他们的共感网络,成为第一批匿名倾诉引导员。她曾说:“我以为我是救人的手,其实我也需要被接住。”
而现在,她的同类正在被重新驯化。
当晚,林昭独自来到社区边缘的一片枯树林。月光惨白,树影如囚笼。他取出怀表,将其埋入雪地中央,启动了“回音协议”??一项源自父亲手札的逆向共振技术,能短暂唤醒被压制的情绪记忆。
刹那间,大地轻颤。
远处高楼的玻璃幕墙忽然泛起涟漪般的光晕,仿佛无数面孔在表面浮现又消散。紧接着,一声极低的呜咽从地底传来,像是千万人同时叹息。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最终汇聚成一片压抑已久的悲鸣,在夜空中隐隐回荡。
林昭盘膝而坐,双手贴地,低声诵念:
>“你说不出来,不代表你不存在。
>你不被理解,不代表你不该被爱。
>你累了,就可以停下。
>你可以哭,可以怒,可以恨,可以不想当英雄。
>我在这里,我在听。”
声音不大,却顺着雪层下的共鸣结构扩散开来,如同种子破土。
三天后,奇迹发生了。
一名小学教师在晨会上突然摘下耳麦,对着全校师生哽咽道:“对不起,我装不下去了。我丈夫去年车祸去世,我一直告诉学生要乐观面对挫折,可我自己每晚都在浴室里哭到睡着……我不是好榜样,但我真的太想他了。”
全场寂静。
然后,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爸爸也不在家了……我想他。”
又一个孩子举起手:“我妈说我不能总提这件事,可我真的做梦都想见他。”
越来越多的小手举起,越来越多的声音响起。校长没有制止,只是默默摘下了挂在墙上的“心理稳定示范班”奖牌,轻轻放在讲台上。
与此同时,社区论坛出现一篇匿名帖,标题为《我们不是机器》:
>“他们让我们每天打卡‘幸福指数’,要求不低于8.5分。可谁来告诉我,当我妈癌症晚期时,我该怎么打这个分?当我失业三个月交不起房租时,我该怎么微笑?当我们被迫忘记痛苦才能活下去时,我们还算人吗?”
>
>“我不是反对治疗,我只是请求:让我痛得真实一点。”
帖子一夜爆火,转发量破千万。政府紧急封锁关键词,但“情绪真实性”“允许崩溃权”等术语已在民间悄然流传。
林昭和小满躲在一间旧书店里,看着网络风暴席卷全国。书架上摆着一本泛黄的《情感哲学导论》,作者署名:陆明渊。
“原来爷爷一直都知道。”小满抚摸着书脊,“他当年退出‘低语计划’,不是放弃,是在等待时机。”
林昭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忽然笑了:“现在,时机到了。”
他们决定发起“蓝芽行动”??以水晶树为核心,建立分布式共感节点网,绕开官方审查系统,让每一个想说话的人都能找到出口。第一站,选在西北边陲的一所留守儿童学校。
那里有个女孩,连续三年在作文里写同一句话:“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每年老师都批改:“感情真挚,但要积极向上。”没人告诉她,她父亲早已在矿难中离世。
林昭走进教室时,孩子们正低头写字。他没有讲课,只是放了一段录音??是那位老渔民在沙滩上撒椰糖饼的声音,海鸟扑翅,浪花轻拍,然后是他颤抖的声音:“孩子们,爷爷来看你们了……虽然你们听不见。”
教室里一片安静。
片刻后,一个小男孩举手:“叔叔,我能录一段给妈妈吗?她去城里打工,两年没回来了……我想让她听听我读书的声音。”
林昭递上录音笔。
接着是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到最后,全班三十二个孩子,每人录下一句话。有的说想吃妈妈做的饭,有的说考了第一名,有的只是轻轻喊了一声“妈”。
这些录音被上传至继光网络,命名为《远方的回声》。短短一天,播放量破亿。无数在外务工的父母留言:“我今晚就请假回家。”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一段自动触发的共感反馈??当录音播放到第十七段时,水晶树突然绽放出耀眼蓝光,枝叶摇曳,竟在空中投射出一幅画面:千里之外,一位疲惫的母亲坐在工棚床边,听着手机里的声音,泪流满面。
那一刻,全球数百万观众同步看见了她的泪水。
有人评论:“原来爱,不需要修饰也能传递。”
也有科学家惊呼:“这不是技术,是群体情感能量的量子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