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东北军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十个营,都在摇旗呐喊,但就是不靠近,甚至有的反倒向远处撤!
    朝廷里,说什么的都有。比如杀祝之三全家,诛九族。
    但是,祝之三的履历上也就是告身上写的清楚:家贫饥荒,全村饿死,只活下来了三个人。祝之三连个血缘近点的亲戚都没有,诛九族,你也得能给他找出九族!和祝之三亲戚关系比较近的,乃是已经阵亡的老将左宝贵!
    朝廷里吵吵嚷嚷多日没得出结论,祝之三也没救援,依克唐阿坚守阜新十日,城破,自杀!
    几个月前,奉天将军裕禄身死,好歹还守了盛京两个多月。依克唐阿仅仅守了十日!城破身死!而且兵力还是日军的两倍!
    要知道满蒙八旗在这场战争中,很少冲在第一线作战,几乎没有和日军死磕的战例,大多数时间是充当督战队的!作为威慑力存在的!连续两个将军死亡,让满清武力的最后震慑,荡然无存!
    更荡然无存的还在后面!
    日军攻占阜新,干掉了清军主帅,但日军兵力不足,并不以占地盘为目的,隔了几天就撤军了。
    要知道在奉天战场的日军,大多数都是日本新组建的大队,根本不是什么主力部队。就是这样的杂牌军却干掉了大清朝在关外的主帅!因此,这一股日军真高兴坏了,可谓耀武扬威,得意忘形。由于依克唐阿抵抗了整整十天,日军伤亡也不小,输送伤员的车队是率先撤离的,结果日军发现,连车队都没有清军敢于拦截,因此更加得意,撤军也比较随性!
    如果是在比较危险的地形,日军指挥官还会加点小心。但日军指挥官做梦都没想到,七月三十日,就在阜新南面的清河与汤头河之间的开阔地,遭到了祝之三部万余兵力的突然围攻。日军先是被骑兵冲锋打乱,部队被分割,很快就被十倍兵力的步兵分成了几下包围。仅仅三四个小时,日军甚至都没能扛到天黑,两个大队(实际兵力一千余人)就全军覆没!
    货比货该扔,人比人该死!
    经此一战,满清八旗的威慑力降到了负值!祝之三部在奉天各军中打出了威名!各路义军纷纷来投!
    然后朝廷接到了辽西地方官的电报:祝之三要求地方提供粮饷,辽西几个县的满蒙贵胄被迫交出了粮食牛马羊和金银!甚至衣服被褥!(冬天将要来临,过冬物资必须早做准备。)
    按说到了这种地步,祝之三肯定已经算是造反了。但是,祝之三仍然没有造反,仍然厚着脸皮向朝廷发报:表了一番忠心之后继续要官要军饷要犒赏要武器弹药等等!甚至还在发给朝廷的电报里解释了强征粮饷的理由:吃了几百年的铁杆儿庄稼,这些满蒙贵胄们该为国贡献一点粮饷了。
    话说,当年湘军淮军和朝廷博弈,虽然也很激烈,至少是没有出现直接针对满八旗的交战,还算是没有撕破脸。类似李林杨目前和朝廷之间的博弈。
    而祝之三的所做所为,完全不同!祝之三的所作所为,破了一层又一层的朝廷底线,已经是和朝廷撕破脸了!
    不给官,不给粮饷,那我就抢!
    查查历史书,祝之三的行为,明明白白的想搞藩镇割据!而且是在满清的龙兴之地!这可比湘军淮军的性质严重多了!比李林杨的一些“出格”行为要严重百倍!
    不管朝廷里如何咬牙切齿,如何打算秋后算账。但眼下朝廷对祝之三部却无能为力,祝之三部的兵力在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已经膨胀到了两万,而且还在继续扩充。祝之三的行为对大清来说是起了个坏头,关外的汉军各部也蠢蠢欲动。有支义军因为军饷不足,就洗劫了一个县城!祝之三部征粮还文明一点,至少没有胡乱杀人。而那支义军,做法就很不文明了。
    关外,已经有失控的危险!
    除此之外,驻扎辽北的几镇总兵(来自关内)现在纷纷要求调回关内。原因,一则是粮饷不济,二则将要进入寒冬,士卒缺少冬衣。三来,久战疲惫,士兵思归。潜台词就是:不仅不想和日军继续打下去了,也更不可能对祝之三出手。
    其他各部清军的表现,其实也大同小异,士气非常低落。
    怎么办?
    有前例!
    太平天国时期,朝廷没钱,就只能滥发官帽!当年有数千提督,数万的总兵!现在,为了维持关外的局面,朝廷已经发出了几十顶提督和上百总兵的官帽。
    局势恶化到如此程度,朝廷里的一些官员,也不对祝之三喊打喊杀了!反倒开始考虑如何安抚祝之三!至少不能让祝之三再这么征粮了!
    以目前的速度,最多半年,祝之三就能把辽西甚至蒙东的满蒙贵胄给来个大清扫。奉天可是满清统治的基础!是后盾!如果,祝之三一旦失控,比如开始屠杀,那么祝之三不想反也不得不反!会进一步恶化目前已经无解的朝廷困境!朝廷官员竟然学会站在祝之三的角度思考问题了,怪哉!
    朝廷在又失去了一个将军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