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昏迷不醒的老爹,真是害苦了我!朱橘入主紫禁,行皇帝事!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83章
    “确实是好样的。”
    “涂大人对我大明朝忠心耿耿,实乃辅国良臣。”
    胡惟庸:“?!”
    这声音,怎么有几分熟悉?还让人有种心悸的感觉?!
    他猛地抬头看去,下一秒!...
    朱高炽登基后,改元洪熙。新帝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每日勤于政务,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继承了先帝朱瞻基的遗志,继续致力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即位之初,洪熙皇帝便颁布了一道圣旨,宣布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并派遣专人前往各地巡视灾情,确保赈灾物资能够及时发放到百姓手中。这一举措赢得了民心,也让朝野上下对新君的能力刮目相看。然而,就在朝廷上下一片祥和之时,一封来自西北边陲的急报打破了宁静。
    急报称,瓦剌部首领也先近期频繁调动兵力,似乎有意南下侵扰大明边境。消息传来,满朝文武无不惊愕。有人主张立即调兵遣将,严阵以待;也有人认为应当派人前去议和,避免不必要的战争。面对众臣的意见分歧,洪熙皇帝沉思良久,最终决定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加强边防部署,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瓦剌探听虚实。
    为了确保边防稳固,洪熙皇帝命大将军张辅率精锐之师驻守宣府,同时令各路将领加紧训练士兵,提升战斗力。此外,他还特意召见了几位熟悉草原地形的老将,请他们为防御布局献计献策。经过一番商讨,最终确定在重要关隘修筑堡垒,并在周边设立哨岗,以便及时发现敌军动向。
    与此同时,洪熙皇帝选派了一名机智过人的外交官作为使者前往瓦剌。这名使者名叫杨善,不仅精通多国语言,还善于察言观色。他带着皇帝亲笔书写的信函以及丰厚的礼物踏上征程,希望能在谈判桌上化解危机。
    一路上,杨善历经艰险,穿越茫茫草原,终于抵达瓦剌营地。见到也先后,他不卑不亢地递上信函,并用流利的语言阐述大明与瓦剌和平共处的重要性。也先听罢,虽然表面上点头称是,但内心却暗藏杀机。他故意拖延时间,试图从杨善口中套取更多情报。
    杨善察觉到对方的意图,却并未慌乱。他巧妙地避开了敏感话题,转而强调两国贸易往来的利益,暗示如果发生冲突,双方都将蒙受巨大损失。这番话触动了也先的利益神经,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计划。
    回到京城后,杨善将所见所闻详细禀报给洪熙皇帝。听完汇报,皇帝意识到瓦剌虽暂无大规模入侵之意,但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于是,他进一步完善了边防体系,同时下令加强对草原动态的监控。
    除了应对外部威胁,洪熙皇帝还将目光投向了国内的经济建设。他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因此,他大力推动农业发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免除新开田地三年的赋税。他还下令疏通河道,改善灌溉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在商业方面,洪熙皇帝放宽了对民间贸易的限制,允许商人自由往来于各大城市之间。他还设立了专门的市场管理机构,规范交易秩序,保护商贾权益。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促进了商品流通。
    值得一提的是,洪熙皇帝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他多次派遣官员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的实际困难,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帮扶政策。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他拨款修建道路,方便村民出行;在干旱地区,则帮助修建水渠,解决饮水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熙皇帝的种种努力逐渐显现成效。边境局势趋于稳定,国内经济稳步增长,百姓生活日益改善。然而,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繁荣昌盛,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某日,洪熙皇帝在御书房批阅奏章时,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教诲:“为君之道,首在爱民。”这句话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他的心中,时刻提醒着他肩负的使命。他放下笔,凝视窗外的蓝天白云,心中默默许下诺言:一定要继承父志,让大明成为天下最富强、最幸福的国度。
    正当他陷入沉思之际,一名太监匆匆走进御书房,呈上一份最新的奏报。奏报中提到,南方某省因连年旱灾,粮食产量锐减,部分百姓已经出现饥荒迹象。看到这里,洪熙皇帝眉头紧锁,立刻召集相关大臣商议对策。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迅速调拨粮仓中的存粮,缓解灾区的燃眉之急。同时,还需组织人力挖井引水,从根本上解决水源短缺的问题。洪熙皇帝当即拍板定案,并亲自起草了一份诏书,要求各级官员全力以赴做好救灾工作。
    随后,他派出心腹大臣前往灾区监督执行情况,并叮嘱他们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不得徇私舞弊。为了确保信息畅通,他还建立了定期汇报制度,随时掌握救灾进展。
    数月后,灾区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新帝仁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