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蛇仔明被剥去身上的衣服只留一条短裤,他已经吓得尿了裤衩,蛇仔明拼命的喊道。
“救命啊,兴叔,看在我为您老人家做事的份上,您可不能不管我呀…”
郭英南的脸色沉了下来,兴叔怎么会找蛇仔明办事儿?他想起来半个月前和义群的丧彪有批货被劫了,现在还没找到人,莫非?
兴叔的脸上更难看,他咬着牙阴测测地说了一句。
“蛇仔明,说话要小心,你父母兄弟一大堆,别因为你一句话,再有个三长两短就不好了。”
蛇仔明一听吓得浑......
林婉儿坐在书房的桌前,手中握着一封旧信,目光却飘向窗外。夜风轻拂着窗帘,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板上,斑驳陆离,如同那些尘封的岁月,静静铺展在她的记忆里。
这封信,是王志远写给李文轩的最后一封。信纸已经泛黄,边缘有些破损,但字迹依旧清晰。她轻轻展开信纸,仿佛能听见王志远低沉而坚定的声音:
“文轩兄,我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无法改变时代,但我们能守住心中的火种。我听说你最近身体不适,希望你保重。若我有不测,愿你继续前行,将我们的故事讲给后人听。火种未灭,信念不息。”
林婉儿的眼眶湿润了。她轻轻合上信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意。她终于明白,李文轩和王志远之间的友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情谊,那是一种在黑暗中彼此扶持、在沉默中彼此点燃的信念。
她决定继续深入挖掘这些故事,不仅要记录李文轩与王志远的过往,更要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完整地呈现出来。她开始整理更多的信件、笔记、日记,以及当年知青们的回忆录。她联系了多位曾与李文轩、王志远共事的老师、学生、同事,希望还原那个特殊年代里,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几天后,她在一间老旧的图书馆里,见到了一位名叫周慧兰的女士。她是李文轩曾经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一名历史教师。
“林小姐,我听说你在整理李老师和王老师的故事。”周慧兰轻声说道,“我想告诉你一件事。那年冬天,李老师在一间废弃的教室里,偷偷为我们讲《史记》。他说,历史不会因为被遗忘而消失,它会在某一天,重新被记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那一天来得更早一些。”
林婉儿点点头,心中一阵悸动。她继续记录着。
“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读《离骚》,李老师告诉我们,屈原虽死,但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说,真正的思想,是不会被埋葬的。”周慧兰的声音有些哽咽,“后来,我们被举报了,李老师被停课,但他从未放弃。他告诉我们,只要还有人愿意听,他就愿意讲。”
林婉儿听得眼眶湿润。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李文轩和王志远能在那样的年代里,依旧保持内心的坚定。他们的信仰,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坚持。
她将这些内容整理成纪录片的第三部特别篇,并命名为《沉默的火种?特别篇:火种传承》。这一次,她不仅讲述了李文轩和王志远的故事,还加入了多位当年知识分子的口述历史,展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纪录片播出后,再次引发广泛讨论。许多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分享自己家中长辈的故事。一位名叫陈思远的网友写道:
“我爷爷曾是那个年代的语文老师。他总说,书是最好的朋友。他教我读《诗经》,告诉我,文字是有力量的。今天,我终于明白,他不是在教我知识,而是在教我如何做人。”
林婉儿看着这些留言,心中充满感动。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在唤醒一种沉睡的精神。
与此同时,李文轩的日记出版工作也进入最后阶段。出版社为这本书设计了精美的封面,封面上是一盏油灯,灯光微弱,却坚定地燃烧着。
林婉儿在书中加入了一篇她亲自撰写的序言,题为《火种未灭》。她在文中写道: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注定不会成为英雄。但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信念与尊严。他们的声音,曾被时代淹没,但他们的火种,从未熄灭。”
“而我,只是那个倾听者,也是那个讲述者。”
“我愿做那团火的守护者,让它永不熄灭。”
这本书出版后,迅速成为畅销书。许多高校将其列为人文课程的必读书目,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也将其推荐给学生阅读。
林婉儿站在书店的橱窗前,看着那本《沉默的火种:李文轩日记》静静地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心中充满欣慰。她知道,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传递了一种精神。
她轻轻闭上眼睛,心中默念:
“我愿做那团火的守护者,让它永不熄灭。”
窗外,夜色渐深,月光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沉默,正在被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