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团队秘密拍摄的《沉默的证词》在柏林电影节首映,获得特别评审奖,影片结尾打出一行字:“本片素材来源于中国民间自发的记忆守护者。”
压力与支持交织,大宝却愈发清醒。他知道,这场战斗不是为了对抗谁,而是为了让那些从未被命名的生命,拥有一次被称呼的机会。
四月初的一个傍晚,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两名年轻人陪同下来到驿站。她叫陈玉兰,河南信阳人,1960年时是县医院护士。她带来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装着三十七张泛黄的病人登记卡,每一张背面都用铅笔标注了真实死因:“饿死”“吞观音土致肠梗阻”“母子同亡(母亲食胎盘)”。
“我当时不敢写在正式病历上,”老人颤抖着说,“只能偷偷记下。我以为没人会看,可我一直留着。现在,我九十岁了,我不想再当沉默的帮凶。”
大宝郑重接过铁盒,安排专人扫描归档。当晚,“百人口述直播计划”第三场特别专场开启,主题为“白衣者的良知”。陈玉兰虽未露面,但她录制的声音透过耳机传遍全国:“医学誓言说‘不伤害’,可我们给饿极的病人开‘维生素片’,明知道那是淀粉丸。我们配合同谋,因为我们怕失业,怕被打成右派。今天,我请求原谅??不仅是为我自己,也为所有低头写字的同行。”
那一夜,超过三百万人在线聆听。许多医生留言:“我们在抗疫时宣誓过希波克拉底誓言,可从未学过如何面对制度性谎言。”
风波未息,新的线索又至。
一周后,甘肃马营镇张桂芳的孙子张建军来电,称村里一位九十三岁的老支书临终前交代家人:“坟后榆树下埋着一本账本,记的是哪户交了多少粮,哪户饿死了几口人。交给南锣鼓巷的大宝同志,就说……我对不起乡亲。”
大宝亲自带队前往。在村民协助下,他们在老榆树根部挖出一个陶罐,内有一本用油纸包裹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1959年秋征任务:每亩征粮四百斤。实际亩产不足百斤。全村共饿死四十一人,其中儿童十九名。”
这份账本成为“饥饿不是传说”线下展览的核心展品之一。展览最终选址于杭州一座废弃纺织厂改造的艺术空间,为期一个月。入口处设置一面“名字之墙”,镌刻着目前已知的五千零二十三个死者姓名;展厅中央摆放着三百七十二封信的原件复制品,参观者可戴上耳机聆听朗读;最深处是一间黑暗房间,墙上投影不断滚动播放各地寄来的老照片:空碗、瘦童、荒田、坟堆……
展览开幕当天,三千余名观众冒雨前来。有人跪在名字墙前献花,有人抱着孩子低声讲解,还有位老人站在干馍片展柜前泣不成声:“这是我娘留给我的最后一块吃的……她自己喝观音土汤。”
尽管官方未作任何表态,但媒体暗流涌动。多家地方报纸以“民间记忆工程引发社会反思”为题进行报道,某央媒微博短暂转发相关内容后迅速删除,却已被截图广泛传播。
五月的第一个清晨,大宝收到一封来自海外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定居加拿大的华裔教授,其父出生于河南驻马店,1960年死于饥荒。“我母亲一生未再提那段往事,直到去年去世前,她拉着我的手说:‘告诉你儿子,我们不是懒,不是笨,是被人夺走了命。’感谢你们让我父亲的名字出现在你们的数据库里??SWQ-ZMD-193,李德福,男,42岁,死因:饥饿引发的心力衰竭。”
大宝读完邮件,推开窗户。北京的春天终于来了,槐花香气随风飘入屋内。他打开日记本,写下新的一行:
>“历史不是任人涂抹的墙,而是无数个体生命的总和。当我们开始倾听那些曾经被silence的声音,重建的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的良知底线。
>这条路还很长,但每一步,都有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