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郭英南这两行的泪水,让在座的几位大哥都低下头去,旁边站着的小弟也是热泪盈眶,小黄毛阿豹大叫一声。
“艹你么的蛇仔明,你算个什么老大?平时你吃香的喝辣的,把我们这帮兄弟不管不顾,人家出来混的都讲个兄弟义气,你呢?
你前几天睡了阿旺的老婆,阿旺找你这个大哥评理,你特么的把他给沉了海,你说你还算人吗?
我衣服破了,南叔看到了,总是给我塞钱,我娘病了,南叔把他送到了医院,整整看护了一天一宿,这才是大哥,......
林婉儿坐在书房的窗前,手中翻阅着李文轩老师的另一本笔记本。这本笔记比之前的更为私密,字迹也更加潦草,仿佛是在夜深人静时,李文轩在微弱的煤油灯下一笔一划写下的。纸张已经泛黄,有些页角甚至微微卷起,但那些字句依旧清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岁月。
“1975年春,我收到王志远的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到,农场的条件愈发艰难,但他依旧坚持在夜晚组织年轻人读书。他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他就愿意讲。他说,书中的世界,是别人夺不走的。”
林婉儿轻轻合上笔记本,目光落在窗外那棵老槐树上。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回应她内心的波澜。她知道,李文轩和王志远之间的通信,不只是两位老友间的问候,更是一种信念的传递,一种精神的延续。
她决定继续深挖这些信件背后的故事。她联系了王建平,希望能找到更多王志远与李文轩之间的往来信件。几天后,王建平再次送来了一箱旧物,里面除了信件,还有一些王志远在农场期间写下的笔记。
林婉儿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一页页泛黄的纸上,记录着王志远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所思所想。他的字迹比李文轩略显凌乱,但内容却充满了力量。
“1974年冬,我带领几个年轻人读《史记》。他们问我,为何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读这些书?我告诉他们,历史不会因为被遗忘而消失,它会在某一天,重新被记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那一天来得更早一些。”
林婉儿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终于明白,这些知识分子并非只是被动地承受时代的风暴,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文化的根脉。他们的坚持,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不让思想的火种熄灭。
她开始着手整理这些资料,并联系了几位当年在农场劳动的知青。她希望通过他们的口述,还原那个年代的真实图景。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几天后,她在一间老茶馆里见到了一位名叫陈建国的老人。他曾经是王志远在农场时组织读书会的一员,如今已年近七十,但眼神依旧清澈。
“林小姐,我听说你正在整理李文轩老师和王老师的资料。”陈建国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我想告诉你一件事。那年冬天,王老师带我们读《论语》,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当时我不懂,但后来我明白了。王老师是在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人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
林婉儿听得眼眶湿润。她轻轻点头,继续记录下这位老人的讲述。
“有一次,我们被人举报在农场偷偷读书。那天晚上,王老师被带走,我们都很害怕。但第二天,他回来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书,还是要读的。’”
林婉儿握着笔的手微微颤抖。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李文轩和王志远能在那样的年代里,依旧保持内心的坚定。他们的信仰,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坚持。
她将这些内容整理成纪录片的特别篇,并命名为《沉默的火种?特别篇:火种未灭》。这一次,她不仅讲述了李文轩和王志远的故事,还加入了多位知青的口述历史,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纪录片播出后,再次引发广泛讨论。许多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分享自己家中长辈的故事。一位名叫李雨桐的网友写道:
“我奶奶曾是那个年代的语文老师。她总说,书是最好的朋友。她教我读《诗经》,告诉我,文字是有力量的。今天,我终于明白,她不是在教我知识,而是在教我如何做人。”
林婉儿看着这些留言,心中充满感动。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而是在唤醒一种沉睡的精神。
与此同时,李文轩的日记出版工作也进入最后阶段。出版社为这本书设计了精美的封面,封面上是一盏油灯,灯光微弱,却坚定地燃烧着。
林婉儿在书中加入了一篇她亲自撰写的序言,题为《火种未灭》。她在文中写道: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注定不会成为英雄。但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信念与尊严。他们的声音,曾被时代淹没,但他们的火种,从未熄灭。”
“而我,只是那个倾听者,也是那个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