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陷入了包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个精悍无比的青年,慢悠悠的走进了茶楼,他站在门口看了里面一眼,一楼的小伙计眼睛一亮,连忙迎了上来。
    “哎哟,我的好峰哥,您可有日子没来了,昨天吉叔来的时候,我还打听你来着,吉叔说您这两天有事在忙,
    怎么样?还是老规矩上二楼啊?”
    这个青年就是字花摊儿王老吉的手下,快刀聂峰,他平时都是陪着王老吉到这儿来喝早茶的,逆风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就招了招手。
    街对面一个男人穿着对襟小褂,头上戴顶草帽压得低低的......
    林婉儿的纪录片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反响。她原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一次对个人记忆的整理,但没想到,它却像一粒火星,点燃了人们心中久违的情感与思考。
    纪录片播出后的第二天,林婉儿便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北的信件。信封上的字迹略显苍老,但笔锋依旧有力。她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中年男子站在一间简陋的教室前,身后是一群衣着朴素的学生,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映出一种久违的温暖。
    照片背面写着一句话:“李老师,我们还记得您。”
    信纸上的字迹与照片背面相同,写得工整而深情:
    “林婉儿女士:
    您好。我是李文轩老师在西北任教时的学生之一,名叫张建国。我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但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个年代,想起李老师站在讲台上,用他那低沉却坚定的声音,为我们讲述《阿Q正传》、《祝福》、《药》……他没有教我们如何反抗,而是教我们如何理解。
    我们那个小镇,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县城。但李老师不一样,他让我们知道,世界很大,人心也很复杂。他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的话,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他曾在一次课后对我说:‘建国,你要记住,知识不是为了让你高人一等,而是让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我听说您正在整理李老师的故事,我很感激。因为我知道,他从未被遗忘。我们这些学生,虽然大多已经老去,但我们心中始终记得他。他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随信附上一张我们当年的合影,希望它能为您的纪录片增添一点真实的温度。
    祝好!
    张建国敬上”
    林婉儿读完信,泪水悄然滑落。她将照片轻轻放在桌面上,仿佛李文轩的身影就在眼前。她终于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唤醒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是在为那些沉默的灵魂发声。
    她将张建国的信与照片扫描进电脑,准备加入纪录片的特别花絮。她决定为这部纪录片增加一个章节,标题为:
    《沉默的学生》
    章节内容如下:
    “李文轩的课堂,没有掌声,也没有喝彩。但他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发芽,但它会在某个时刻,悄然生长。”
    “张建国,就是这些学生之一。他在信中提到,李老师曾告诉他:‘知识不是为了让你高人一等,而是让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信条。”
    “在那个年代,许多学生被迫辍学,或被送往农村劳动。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依旧记得李老师的教诲。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在混乱中寻找方向。”
    “这些学生,后来有人成为教师,有人成为医生,有人成为工程师。他们没有成为时代的英雄,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李文轩的精神。”
    “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曾是李文轩的学生。”
    林婉儿继续整理资料,她开始联系更多李文轩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分享自己的故事。她陆续收到了几封来信,其中一位名叫李秀兰的女士,是李文轩在西北任教时的语文课代表。
    她在信中写道:
    “林婉儿女士:
    您好。我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但每当我翻开《鲁迅全集》,我总会想起李老师。他教会我们,真正的文学,不是歌颂,而是批判;不是粉饰,而是揭露。”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作文中写了一段关于农民生活的描写,李老师批改时,在旁边写道:‘你写得不错,但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活?’这句话,让我第一次开始思考社会的本质。”
    “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我也像李老师一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告诉他们,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灌输给你的东西。”
    “我知道,李老师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依旧活在我们心中。”
    “谢谢您,让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李秀兰”
    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