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啪”的一声,有人拍了桌子大声吼道。
“阿基,你特么说什么?再说我老大一句,信不信老子把你全家投海。”
这是郭英南的小弟阿泰,他历来对自己的老大忠心耿耿。
“阿泰,你怎么比八国联军都凶啊?你这样,以后我们什么话都不要说了,你和你老大搞一言堂就好了。”
这副阴阳怪气的声音,郭英南不用猜,就知道一定是蛇仔明。
“兴叔,这次的事儿闹得很大,竹联帮那边来了三个堂主,就连颜同都站在了湾湾这边,我们东兴虽然人多......
林婉儿整理完李文轩的手稿后,已经是深夜。她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那轮明月,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的反响,已经超出了她的预期,但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清晨,她接到出版社的电话,编辑语气激动:“林小姐,我们决定将李文轩老师的日记手稿单独出版,书名就叫《沉默的火种:李文轩日记》。读者反响非常热烈,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表达了关注。我们希望能在三个月内完成出版。”
林婉儿听后,心中既激动又有些忐忑。她知道,这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李文轩老师一生的致敬,更是一种责任的延续。她答应下来,并开始着手整理手稿内容。
接下来的几天里,她几乎足不出户,每天都在书房中工作。她不仅要整理手稿的文字,还要配上一些背景资料,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语境。赵婉秋也主动来帮忙,两人常常一起翻阅资料,讨论李文轩的日记内容。
“林姐,你看这段。”赵婉秋指着一页日记说道,“李老师写道:‘1973年春,王志远从农场寄来一封信,信中提到他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学生,那孩子在田间劳作之余,依旧坚持读《红楼梦》。他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林婉儿看着这段话,心中一震。她突然意识到,李文轩和王志远之间的通信,或许隐藏着更多未被发现的故事。她决定深入挖掘这段历史,或许可以为纪录片的续集提供更多素材。
她开始联系王志远的家人,希望能找到更多当年的信件。经过多方打听,她终于联系上了王志远的儿子王建平。王建平得知林婉儿的来意后,表示愿意提供父亲留下的部分信件和笔记。
几天后,林婉儿前往王建平家中,取回了一箱旧信件和笔记本。她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每一封信都像是一个时代的回声,记录着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坚守与希望。
在这些信件中,她发现了一封特别的信。那是王志远写给李文轩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他在农场期间,曾偷偷组织过几次读书会,带领一些年轻人读《鲁迅全集》、《史记》等经典书籍。信中写道:
“李兄,我知道这个时代对我们并不友好,但我也知道,知识不会因为禁锢而消失。我们不能沉默,我们要用另一种方式,让这些年轻人记住,书中的世界,远比现实更广阔。”
林婉儿看着这封信,心中涌起一股热流。她终于明白,李文轩和王志远并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知识的火种。
她决定将这段历史纳入纪录片的续集中,并命名为《沉默的火种:续章》。她开始重新整理资料,联系当年的知青,希望他们能讲述更多关于那个年代的真实故事。
与此同时,李文轩的日记出版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出版社安排了专门的团队,负责排版、校对和设计。林婉儿每天都要往返于出版社和家中,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
在一次与编辑的讨论中,她提出了一个想法:“我想在书的最后,加上一封李文轩老师写给未来读者的信。虽然这封信并不存在,但我希望它能代表李老师的心声。”
编辑沉思片刻,点头同意:“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可以用一种文学化的方式,表达李老师的精神。”
林婉儿回到家中,坐在书桌前,拿起笔,开始写那封“未来的信”。她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李文轩老师的声音在耳边低语。
“亲爱的读者:
当你翻开这本书,或许已经是我离开人世多年之后。我不知你来自哪个年代,但我知道,你一定是一位热爱思考的人。
这个时代或许已经改变,但请记住,知识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遭遇何种困境,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路。
我曾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我无法改变世界,但我能做的,是让我的学生,在沉默中思考,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愿你也能成为那团火的守护者,让它永不熄灭。”
林婉儿写完这封信,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她知道,这不仅是写给未来的读者,也是写给自己的承诺。
几天后,《沉默的火种:李文轩日记》正式出版。新书发布会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