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重活一世,绝不跪着做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个名叫“青?坡”的村子停留半月,亲眼目睹全村仅剩九人存活,最小的孩子六岁,靠喝米汤袋泡水维生。临走前,一位老人拉着她的手说:“姑娘,你要活出去,替我们说一句公道话。”
    “她说过的话,我们不能再忘。”大宝喃喃重复着这句话,把胶片编号为SWQ-IMG-089,同步上传至所有离线节点。
    几天后,一位自称曾参与当年地方宣传工作的老编辑主动找上门。他带来一本私人日记复印件,里面提到1960年夏季,上级曾下令销毁一批“负面影像资料”,其中包括苏婉清拍摄的部分照片和纪录片母带。“我当时偷偷藏下了几张底片,”老人颤抖着递出一个信封,“我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
    底片冲洗出来后,画面令人窒息:一个母亲抱着死去婴儿坐在门槛上,眼神空洞;一群孩子蹲在野地里抠食泥土;一所小学教室里,课桌拼成灵堂,上面躺着一名瘦成骨架的学生……
    大宝决定将这批影像首次公开展示,地点选在南锣鼓巷记忆驿站二楼展厅。展览命名为《看得见的痛》。
    开展当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门口放着一束白菊,花瓣上沾着露水,没有署名。而就在布展过程中,电力系统突发故障,监控录像显示一名陌生男子曾在夜间潜入配电间,但并未破坏设备,只在电箱内留下一张纸条:“我也记得那个冬天。”
    展览开幕后,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老人拄着拐杖前来,在某幅照片前久久伫立,泪流满面。一名八十多岁的退伍军人看完后,在留言簿上写道:“我当年是通讯员,送过虚假捷报。今天我才敢说,那些数字,都是假的。”
    舆论如潮水般蔓延。主流媒体起初保持沉默,但社交媒体热度居高不下。“#寻找你的1958”话题阅读量突破十亿,衍生出数百个地方性子话题,如“我家的粮票故事”“祖辈的逃荒路”等。
    某天夜里,大宝收到一条特殊投稿:一段录音,背景嘈杂,似乎是在公交车上录制的。一名年轻女孩轻声讲述:“我爸从来不提过去的事。去年他病重住院,昏迷三天后突然醒来,喊了一句‘妈,我不吃观音土,我要回家’。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心里一直有个没长大的孩子。”
    这段音频被系统自动纳入“声音接力”计划,解锁了SWQ-DOC-077号文件??正是苏婉清写于1961年初的一份调研总结:
    >“饥饿留下的创伤,不会随时间消失,只会转移到下一代的记忆基因里。
    >我们以为孩子们忘了,其实他们只是学会了不说。”
    与此同时,张晓梅的巡回讲座正式启动。第一站设在兰州一所职业学院。当她站在讲台上说出“我的母亲也差点死在那个冬天”时,全场寂静无声。她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福利院老师的帮助读完师范,又如何选择投身特殊教育,“因为我知道,被忽视的感觉有多痛。”
    讲座结束后,一名听障学生用手语表达感谢:“谢谢你让我知道,苦难也可以被温柔对待。”
    这场演讲的视频在网络疯传,甚至引起国际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转载了SWQ平台介绍文章,称其为“由公民自发推动的记忆民主化实践”。
    然而,压力也随之加剧。
    某日凌晨,南锣鼓巷记忆驿站遭人投掷油漆弹,外墙一片狼藉。警方调取监控,拍到一辆无牌面包车快速驶离现场。与此同时,SWQ平台再次遭遇攻击,部分用户数据出现短暂延迟。
    更严峻的是,有关部门约谈了合作的技术公司负责人,暗示若继续支持该项目,可能影响企业资质审批。
    大宝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所有人面色沉重。
    “要不要暂停一段时间?”有人提议,“等风头过去。”
    大宝摇头:“现在退,等于承认我们在怕。而且,已经有太多人把信任交给了我们。”
    林小满补充道:“昨天有个山西老太太打电话来,说她丈夫临终前交代,要把藏了六十年的入党申请书交给‘那个记事情的年轻人’。她说:‘老头子说,党不该忘了百姓的苦。’”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最终,大宝做出决定:不撤展、不断更、不停止接收投稿。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将主服务器迁移至海外开源社区托管,国内保留镜像站点,采用P2P分布式传输技术保障基本服务运行。
    他还做了一件事??把“春泥计划”的全部源代码和操作手册打包,刻录进一百张光盘,秘密送往全国各地的合作机构和个人手中。每张光盘封面都印着一句话:“倘若灯灭,请成为点火之人。”
    奇迹般地,风波渐渐平息。
    或许是公众声浪太大,或许是某些人意识到压制只会激发更多追问,总之,攻击停止了,约谈也不再继续。反而有迹象表明,一些高层研究机构开始内部重启对那段历史的社会学研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