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渭水离别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防止是老匹夫的阴谋。」李适之微微点头,又道:「将为父写的书信,交给王忠嗣,他会照顾七郎。那丰安军使陈回光或许等不到你去,就会被调回长安。」
    「孩儿明白。」
    王忠嗣刚正不阿,治军严谨,李瑄估计李适之的亲笔信不一定有用。
    李瑄也不打算交给王忠嗣。
    「东晋时司马道子因为经常酗酒,使朝野王公大失所望,众叛亲离,父亲还是要节制一些。」
    重新上马后,李瑄向李适之提醒。
    主要是李适之太能喝酒了,几乎无酒不欢。
    特别是不上朝的时候,喝得酩酊大醉。李瑄担心这一点被有心人利用。
    「为父以后会少饮美酒!」
    李适之随口一说,但并没有将这话放在心上。
    唐人谁会不爱酒呢?
    更何况是饮中八仙。
    「大兄丶三兄丶四兄丶五兄告辞,父亲注意身体。」
    最后向李适之和兄长们行一礼,李瑄骑马上渭桥。
    此时,渭水桥上,行人和过往商人不少。
    他们都知道,这是长安权贵,送行亲子,不敢靠近冒犯。
    李瑄在渭水桥中央,勒马侧身,大声向李适之吟唱:
    「孩儿立志出乡关,不建功勋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通俗易懂的小诗,却感人肺腑。
    声音传得很远,岸边的李适之听得一清二楚。
    「七郎!」
    李适之听到李瑄为他吟唱的诗,万般不舍,想要叫停李瑄。
    但李瑄已经驰马过渭水桥,扬尘愈远。
    罗兴的马上挂两弓,背着包袱跟在李瑄身后。
    一句「人生无处不青山」,触动李适之心弦,让他捂住眼睛。
    他是堂堂宰相,怎麽能在众目睽睽下流泪呢。
    李霅和李季卿赶忙上前安抚李适之。
    想到李瑄的年纪,他们心中也难过起来,李瑄这段是时间的表现,让他们忘记,李瑄才十六而已!
    看李适之和李霅丶李季卿等父子相拥,泣不成声,路过的行人,闻者落泪。
    这首诗传开后,对长安的青年影响巨大。
    引起一时的从军热潮。
    即便战死,又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国家到处都是秀丽壮阔的山河。
    李隆基读后,都夸赞李瑄「忠贞果毅」,期望「建立功勋」。
    ……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