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901章且听下回分解
要问我国第一部「旅游宣传片」是什麽,那麽绝对非《丝绸之路》莫属。
在去年,也就是1979年,央台决定搞个大动作,他们历史性地引入了外部合作方,即小本子放送协会(NHK)电视台,要联合制作一部纪录片,探索丝绸之路丶展现丝织艺术,以及丝路人民的生活状况,融古今于一体,继承过去丶展望未来。
这部纪录片也造就了两个第一:第一次对外开放协作拍摄电视节目丶第一部电视系列片。
与小本子电视台的合作,也为国内电视界,尤其是纪录片的拍摄,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方法。
片子的开机仪式是在8月25日,其实早在8月8日就已经开始拍摄。
什麽拍摄过程丶去英法德意苏取景丶艺术成就丶政治意义啥的都不说了。
就说结果。
拍摄工作截止到1980年9月1日全部结束,然后央台根据拍摄的素材,制作了15集的《丝绸之路》。
NHK电视台则边拍边剪,首先制作了包括序篇在内的14集系列片,并从5月1日开始播放序篇丶5月7日开始首播。
这还没完,NHK又用编馀素材,按丝绸之路上的自然丶民族丶文物等类别,分别编成24集系列专辑连续播出。
等于来了个一鱼双吃。
这种史无前例丶为一部纪录片展开官方宣传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小本子民众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因此在小本,很快就出现了一股肉眼可见的「丝绸之路热」。
然后顺理成章,我国改开后的第一次旅游热潮顺利到来。
这种影响甚至持续到几十年以后,许多小本子老人再去中国旅游的时候,甚至还会将西安丶敦煌等地列为必游景点,就是为了重温旧梦。
所以陈凡要拍「旅游宣传片」,用这部片子作为成功案例,拿去跟上级讲道理,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今天是5月6日,那麽序篇已经播出了,等再过一两个月,就能看到效果。
到时候小本子整团整团地往国内拉,陈凡再将策划方案递上去,谁还会有意见丶有顾虑?
成功就在眼前,还等什麽啊亲?!
赶紧拍啊!
那麽问题来了。
什麽样的宣传片,可以拉动云湖地区丶乃至江南省丶甚至是全国的旅游发展呢?
毫无疑问,省城和云湖都作为长江重镇,再没有比国内另一部真正的巅峰纪录片:《话说长江》更合适的片子。
其实呢,《话说长江》之所以能如此成功,跟《丝绸之路》还有一点点的关系。
原因有二。
当时《话说长江》即将播出的时候,总撰稿人陈汉元,这位大佬同时还是央台总编室的主任,对于节目播出,有那麽亿点点的话语权。
之前播出《丝绸之路》的时候,国内的电视节目还处于非常随性的状态。
随性的意思,就是节目预告我照出,但是播出时间不一定。
除了极个别特殊的节目之外。
嗯,这里说的就是联播新闻。
其他节目的播出,基本上都要等上一个节目结束,才会按照顺序接着往下播。
而上一个节目什麽时候能结束,这个时间是不可控的,什麽时候播完就算。
就连两个节目之间,电视台也会无意识地留下短则几秒,长则几分钟的无信号黑屏空档。
观众们看见黑屏,还有不间断的「嘀……」声,就知道这是在换片子。
跟放电影有得一拼。
于是就造成了电视节目播出的随意性。
所以在播放《丝绸之路》的时候,说是几点播,结果观众们到点了打开电视机一看,哟嚯,还在放上一个节目丶甚至上上个节目,那就等着看重播吧。
结果就造成了《丝绸之路》在小本子爆火,在国内却有些不温不火的情况,让国内的不少电视人感觉颜面无光。
所以在《话说长江》播出的时候,陈大佬就发话了,必须按点播出,不管上一个节目播到什麽内容,时间一到,必须给我掐掉,准时播出《话说长江》。
就这麽一点改变,从此以后,我国的电视节目都要掐表播放,一个节目需要多长时间必须固定丶换片不允许有间隔……等等规定都出来了。
《话说长江》的播出也算是改变了我国的电视生态。
而准点播出以后,观众也没让电视台失望,百分之四十的收视率直接爆表。
虽然不知道这个收视率是怎麽统计来的丶准不准确,但百分之四十的收视率,确实保持了纪录片收视率的记录几十年,即便是最火爆的《舌尖》也远远不及。
而《话说长江》之所以能成为爆款,还有第二个原因。
那就是,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的「说教」,只是简简单单地展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