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让于志宁与徐孝德和太子谈,自己便先离开了。
看这模样,是要给太子殿下去摆平宗室中的言论。
因赵节的事情,太子的一句拒绝看起来轻巧。
可长广公主在宗室众人间煽风点火,就快将太子说得众叛亲离。
长广公主会这样,多半是李渊给惯的。
皇帝的一言一行,容易引起人们的议论。
储君的言行,也同样让人们颇为关注。
除却宗室众人,朝中文臣不论是房玄龄还是魏徵都觉得太子拒绝是对的。
殿下的品行要从小抓起,任人唯亲早晚会闯大祸。
崇文殿内,李承乾面对眼前两人道:「两位,孤久居东宫,很少出去走动,也没见过外面的风景,不知现在长安人口几何?」
于志宁连忙道:「回殿下,长安有坊民十万户,大致人口有四十万。」
说来经历了战乱与天灾之后,长安城能有这样的人口数目已经很不错了,算上长安周边的十二县,勉强能有百万人口。
关中还是萧条的,长安也是萧条的。
如今正是大唐休养生息,蓄养国力的重要时机。
所以现在大唐对外的国策上,都是以低成本的条件来运行。
于志宁讲述着如今大唐各方的种种形势。
就比如说颉利大败后,温彦博与魏徵对如何治理突厥产生了争论,最后李世民还是选择了更低成本的方式,保留了突厥人的风俗习性,从而维持地方稳定。
李承乾道:「刚刚经历过阴山大战,朝堂很难抽出人力物力,改变突厥人的习俗从而教化,至少现在时机未到,从而父皇与朝中大臣们选择了一种更低成本,更高效的维稳国策。」
「但这也只能暂时解决眼下的问题,往后等实力足够了,再看形势来应对,所谓花小钱办大事,往往是大家的不二选择。」
闻言,于志宁讶异地看着这个还稚气未脱的太子。
这般见地,直截了当说出了国策的要害之处。
不得不说,这位太子对国策的了解程度,甩了同龄人一大截。
这可比李泰那种小聪明高出不知多少。
再次审视太子,言语中淡然又不失风度,这种谈吐没有少年人的自大,反而多了几分谦逊。
李承乾又问道:「孤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还望于侍郎指正。」
其实太子说得很对,甚至对的有些过头了,于志宁连忙道:「殿下往后还是少议国策为好。」
李承乾颔首道:「也对,孤说多了,反而不好。」
徐孝德年过三十,抚着自己的山羊胡低声道:「传言东宫有一位高人曹先生,真有其人?」
李承乾点头道:「当然。」
徐孝德道:「可否见一面?」
「呵呵呵……」李承乾轻笑着,强作镇定,接过宁儿端来的一碗白开水,解释道:「其实曹先生是个脾性古怪的高人,他从不见外人,也不见外客,这是孤答应他的。」
徐孝德叹息道:「也罢。」
正当这时,有一个小太监快步走来,他站在崇文殿前,朗声道:「陛下有旨,明日太极殿设宴,请殿下届时赴宴。」
于志宁道:「朝中才休沐,陛下是想在休沐时设宴,宴请功臣。」
时辰也差不多了,李承乾起身与两位告别。
两人齐齐向太子行礼告别。
宁儿一直站在殿下身后,等人走远了,她低声道:「恭贺殿下,今日结识了两位良臣。」
李承乾揣着手,神色惆怅道:「是不是良臣还不好说,孤真正需要的是与孤有着相同理念的臣子。」
宁儿又问道:「若是这两位与殿下的理念不合呢?」
李承乾脚步走向东宫,道:「孤就培养几个能够与孤观念一样的臣子,可同时孤也要表现自己,让他们知道孤是一个值得追随的人。」
宁儿跟上殿下的脚步,现在的太子已经开始为自己争取追随者了,不意外地说太子现在的举动都是在为自己争取支持者。
李承乾淡淡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是错的,孤更愿意相信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句话,说什麽是金子总会发光,那不过是人们安抚孩子的不满编造出来的话语罢了。」
宁儿的脚步依旧跟着太子殿下,这脚步还多了几分坚定。
翌日,东宫又送出去三卷红楼的后续故事,一直到王夫人怒逐金钏,金钏不堪受辱,投井身亡。
又像是这卷故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长广公主的所作所为让坊间有了不少的议论。
太子殿下姑姑因为对东宫的不满,而处处在散播对太子出尔反尔的言论,很快引起了朝臣的弹劾。
以至于李世民不得不处理这位公主。
李承乾得知这件事的时候,赵节已经被编入西军戍守凉州去了。
不过这件事多半是高士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