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国家研究所。
天色已暗沉,老教授本来是要下班,随后翻开《医学学报》这期的期刊,他记了时间,忘了要下班。
热血沸腾了。
“基因工程制药,DNA重组。”
“靠发酵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小黄,你去了解一下这个汉城大学的老师。”
“好的老师。”
……
某南方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实验室。
“酶制剂的来源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以微生物为主,酶的分离纯化,酶和细胞的固定化。
还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提取工艺,我们学校化学制药那边似乎达不到。”
“老刘,汉城大学的药学系已经这么先进了吗?还有生物研究,我们不是国内首个生物制药的专业学科吗?
这个陈勤之是哪个国家留学回来的?”
“给我看看。”
……
此时此刻,某个在美国的留学生。
“酶的提取,细胞破碎,稀酸、稀碱溶液提取…,沉淀分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化学工艺技术。”
看着论文,年轻男孩喃喃自语:“国内的医药已经发展这么快了吗?看来,我也该带着技术回去了。”
……
医学学报这期的全国发行达到了9万册,其中一半被邮寄去了国外。
这是《医学学报》从1979年创刊以后,从未有过的销售,甚至近乎超越了近几年的总销量。
《医学学报》的那篇论文火了,陈勤之也火了。
编辑部那边的电话接不完,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医院也是接不完的电话,看不完的信件。
都是冲着陈勤之这篇论文来的。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说他瞎胡扯,说中药才是未来大趋势的声音也很不少。
汉城大学。
周昌平的办公室,还有梅盛林的办公室,两人的电话也被打爆了。
都是来跟他们确认,陈勤之是不是汉城大学的,问汉城大学是不是准备申请独立的生物制药系?
1990年,汉城大学还没有独立的生物制药系,全国内有独立学科的大学也只有一两个,其他都是笼统的和中药、化学制药并在一起为药学系。
“老周,陈勤之是你们学校的老师吧,年轻人很有想法,很有创新。”
“王部长您说的是,确实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
“他这篇论文很不错,你们学校有人才,你得好好利用起来,得好好发展。”
“一定,我们一定会的。”
打电话过来的是卫生部的一把手,他是医药出生,看到陈勤之这篇论文,就觉得我国医药会有大搞头,大进步。
所以,电话马上打过来了。
接完卫生部的电话,周昌平的脸火辣辣。
自己还想压着陈勤之这篇论不让发,结果这篇论文反响这么大。
这让他的脸往哪搁?
比起陈勤之给学校带来的荣誉,周昌平更后悔自己当时没有把他压下去,让自己打了脸。
“老周,你们学校这次可要被表大彰了,你得请吃饭。”
“盛林,那个提出生物制药会成为大趋势的陈勤之是你们学校的吗?这年轻人很有想法嘛。”
“老周,你们学校那个陈勤之很不错嘛,你把他借给我们学校用一下。”
与此同时,NatureMedicine杂志在最新的一期期刊居然破天荒的公开向中国学者邀稿,欢迎与中国学者一起对自然和科学进行探索研究。
Nature期刊首版于1869年,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涉及各科学领域。
在这之前,国内只有一位科学家成功在Nature发过期刊。
那是19世纪末,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开创者,徐寿。
徐寿老先生出生于1818年,江苏无锡北乡人,他涉猎的科技范围极广,音乐、几何、重学(力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无一不是他喜欢的。
曾与华蘅芳等合制中国第一艘汽船,还参与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系统介绍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并首创取西文第一音节造新汉字以命名化学元素。
自徐寿老先生1878年之后,一直到1990年,再也未曾有科学家成功在Nature发表过论文。
并且有专业人员在Cell发表了篇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的区别,似乎是在对陈勤之论文做出回应。
这在以前也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那篇论文给大家科普了,生物制药通常是使用再生源作为原料,这一点使得生物制药在资源可持续性方面有更明显的优势,从反应条件和产物选择性,生物制药产物选择性更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