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黄梅戏研究所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京师天子脚下,不仅支出耗费高,还规矩特别多,真是不容易。」
    董理听到天子脚下,忍不住抬头看了俞巧莲一眼,不过他忍住不说话。
    西苑里到底什麽意思,谁也不知道。
    要是瞎嚷嚷恼了禁内的人,那就大祸临头!
    董理端起茶杯,喝了几口温茶,润了润喉咙,继续说:「成立了法人团体北京黄梅戏研究所后,就可以和少府监一个叫资产管理处的衙门打交道。
    长安戏院两天前就被这个叫资产管理处的衙门收购了,现在它转手卖给我们黄梅戏研究所,折价一百六十圆。」
    这个价钱是早就说好的,属于小部分买丶大部分送。
    俞巧莲摇着头,「一百六十圆,买这麽大一个戏院,还在玉皇街和琉璃厂之间的罗马街上,不是什麽犄角旮旯的地方。
    我想着就觉得不踏实。」
    董理反倒很踏实,「阿莲,有什麽不踏实?这里有长公主,有少府监杨公公的面子,要不是现在是万历年,规矩严,都不用出这一百六十圆遮人耳目的钱。」
    俞巧莲默然不作声。
    董理看了她一眼,知道外甥女接受了这些,欣然地说:「好了,现在长安戏院挂在黄梅戏研究所名下,黄梅戏在京师有了立足之地。
    以后黄梅戏班进京,就不会举目无亲。阿莲,我们不负乡亲和同仁们的期盼啊。」
    万和楼的大东家之一是北京昆曲研究院,理所当然成了昆曲主场。
    广德轩的大东家之一是北京徽剧研究院,于是成了徽剧主场。
    长安戏院虽然名气和位置比不上万和楼和广德轩,但它完全属于黄梅戏研究所。
    天天唱黄梅戏,就算黄梅戏班累了休息两天,长安戏院跟着歇业两天,就是不给其它剧种的戏班安排,也没有其它东家出来瞎比比。
    「舅舅,现在长安戏院归了我们黄梅戏研究所,是我们运气好。
    你去跟越剧丶河南高调戏丶西秦腔丶蒲州梆子戏丶蜀戏等在京的地方戏班说说,长安戏院欢迎他们来唱戏。
    除了戏班,其它落地说唱丶莲花落丶平调丶大鼓等曲艺,愿意来长安戏院的,我们都可以安排上。」
    董理一拍手掌,欣喜地说:「阿莲想得周到!庆梅喜戏班还要继续打名气,去畅意馆唱过,还要去盛世艺术馆。
    两处唱完后,黄梅戏在京师算是打出名气,以后多在众乐园和玉皇街唱戏,毕竟那里才是京师公认的梨园戏场。
    长安戏院这边就兼顾得少了,而且现在打电报去安庆,叫人赶紧再组织两个黄梅戏班进京,也得明年去了。
    长安戏院现在归了我们,不能让它白白空在那里。庆梅喜戏班回来演出的少,就邀请那些地方戏班来唱戏,既在同行里博得好名声,又能让长安戏院继续赚钱。
    阿莲啊,你脑子就是比我要聪慧。」
    俞巧莲看了董理一眼,没好气地说:「我就是想着京师里的地方戏班,都不容易。很多戏班不要说唱出名气,连饭都快要吃不上了。」
    没错,这十几年来,大明工商大兴,又在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发展迅猛,地方百姓们的生活肉眼可见地变好。
    大家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自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跟着起来。
    尤其是东南丶滦州丶京畿丶太原丶长江沿岸等经济发达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百姓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可谓是空前高涨。
    在这种推动下,地方戏曲迅速发展。
    那些流行当地的简单唱腔,在融合弋阳腔丶青阳腔丶西秦腔后,又吸收了昆曲丶徽剧等成熟戏曲的特点后,迅速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地方戏曲。
    加上朝廷一直鼓励戏曲宣教,文人可以靠写戏文剧本拿到不菲的「补贴」。
    许多「旧时代」的落魄秀才和举人,纷纷投身于此。
    根据地方传说,以及各种志怪小说,编写了大量的戏文,丰富了地方戏曲的剧目内容。
    但是各地戏曲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执念,那就是进京!
    在京师,在天子脚下,在大明心脏,在宗室勋贵丶文武百官以及名士们最聚集的地方,唱出名。
    在京师唱出名,四舍五入,也就等于天下闻名!
    于是近几年来,进京的地方戏班每年都有数十上百。
    按照某些京爷的说法,而今京师五城的地方戏班,比永定河的王八还要多。
    数量一多自然就卷。
    许多戏班在地方上大受欢迎,被父老乡亲们热烈追捧,信心满满地来到京师,迎头几盆冷水浇下来。
    京师百万官庶军民,都是什麽都见过的主,眼界高着。
    地方的小把戏,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
    许多地方戏班在京师碰得满鼻子灰,连小戏园子都进不去。
    没法子,只能在街头巷尾练摊,被警政局的巡警撵得到处跑。
    没有收入,京师生活耗费又不菲。
    许多戏班子到最后,只好灰溜溜地回原籍家乡。
    更惨一点,把家伙什都当了,组团一路乞讨回乡。
    董理讪讪一笑,不以为然。
    他是戏班管事,最操心的是戏班要挣到钱,让戏班上下都有一口饱饭吃。
    其它的人文情怀,还是留给外甥女吧。
    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归处却一致。
    董理和俞巧莲说定了,等杂七杂八的事忙完,董理出面,以长安戏院的名义邀请地方戏班来演出。
    为什麽以长安戏院的名义?
    同行是冤家。
    以黄梅戏研究所的名义邀请,人家想来却碍于面子,可能不敢来。
    靠同行接济,以后还怎麽在行业里混?
    抬不起头!
    但是以长安戏院的名义,却大不一样,正常商业往来。
    戏院要开张,吸引观众买票看戏,就需要找不同的戏班来唱戏。
    戏班需要戏园子唱戏,好卖票挣钱吃饭。
    两人正商议着细节,有人跑到门口喊道:「班主,管事,有个当官来拜访。」
    当官的?
    董理迟疑地说:「少府监已经派了李主事,帮了我们大忙。应该不会再另派人过来。难道是西苑的人?」
    俞巧莲秀脸一红,连连摆手,「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董理看出俞巧莲自欺欺人的本质,心里半喜半忧,嘴里说:「不管是哪里当官的,我们都得罪不起,赶紧去迎接。」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