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煤炭(本章免费,国庆节快乐!)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元饶道。
    “宗卿前时上书,欲官办炭窑,掘此地石炭,供寿州用火及左右民户制瓷所用薪柴。”
    “以卿思之,此事一岁当用工几何?又当贩售石炭几何?”
    宗元饶也是个干吏,早在先前做了些准备,便道。
    “寿阳城中有民三万,每岁用柴薪可三千万斤,以三分之一易为石炭,而石炭之火一能当二,则每岁需用石炭五百万斤。”
    “而左右制瓷民户,粗计每岁亦需用石炭数十万斤。”
    “且以六百万斤为论,我雇一工掘石炭,月给工费五百文,一岁即六千文。”
    “所雇之工以此费用,可养家口二人。”
    “每工五日一休沐,一岁则做工三百日。每日得炭三百斤,则一岁得炭九万斤。”
    “则六百万斤石炭,岁须雇工七十人,费钱四十二万,其余杂项一并算之,约共费钱九十万。”
    “现今寿阳城中,薪柴百斤值钱三十文,石炭百斤当薪柴二百斤,我以五十文卖之,则每岁得钱三百万。”
    “如此,则每岁得利二百万余,以此二百万余之钱,可支齐境南渡之民千人一岁所需之用。”
    “若数岁之后,百姓便利此物,再使商贾行售各处,则路途转运,利虽稍损,而年利亦可望及千万。”
    “有此千万之利,每岁齐民纵有五千入境,安之亦易也。”
    一通长篇大论说完,宗元饶有些紧张地看向陈伯宗,他担心天子听不明白这复杂的计算。
    好在陈伯宗前身时数学不差,倒是听懂了他的算计,目中露出赞许之色,言道。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宗卿真干吏也!”
    “然朕心中尚有疑问,愿宗卿稍解之。”
    “以卿之言,采石炭六百万斤,岁费钱九十万,此即采百斤石炭需费钱十五文,然否?”
    宗元饶只道。
    “然也,圣明无过陛下。”
    陈伯宗为这明显的恭维笑了笑,又道。
    “朕闻舟船载物千斤,行百里需用钱二十文。”
    “自此地起石炭,走淮水、邗沟、入大江转行建康,水程千里(即四百公里),则百斤石炭,需用运钱二十文。”
    “如此,则百斤石炭至建康,成本即三十五文也。”
    “今建康有民三十万,岁用薪柴三亿斤。”
    “建康市中,薪柴百斤四十文,百姓苦其价高。”
    “石炭百斤当薪柴二百斤,我以六十文卖之,百斤得利二十五文,百姓亦得其便。”
    “取卿三分之一之论,则建康岁用石炭五千万斤,利有一千二五十万文。”
    言到此处,陈伯宗忽然一顿,定定看向宗元饶,道。
    “此事既利国计,又便民生,是大善政也。”
    “朕素知宗卿廉俭爱民,故用卿官寿州,今日观之,卿果干才也。”
    “能否为朕办此事?”
    闻言宗元饶若有所悟,当即拜答道。
    “臣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
    陈伯宗只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好为之,毛公之后,当用卿为工部。”
    ————
    光大四年,一月二十八。
    陈帝陈伯宗,巡寿州,登舜耕山,刺史宗元饶等从之。
    二月初一。
    寿州刺史宗元饶集齐人南渡无依者,置矿窑于舜耕山,使心腹吏督之,营采掘石炭之业。
    二月初五。
    石炭出,帝自寿阳南还。
    二月十六。
    帝归建康,并左民、度支二部为户部,易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祠部为礼部。
    自是,南朝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制始成。
    二月二十。
    诏以平州刺史徐俭为兵部尚书、东宁郡守司马申为平州刺史。
    三月初二。
    有罗马使者自周境来供奉,帝大异其事,特见于华林园。
    ——————
    作者的话。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改了推荐机制,最近本书的收藏是一个也不涨了。
    其实作者写这书也不想赚钱,只想有点人看,现在一点流量也无,实在打击人。
    可能,这年头就是要靠工业化生产的小白文才能横行市场吧。
    既然如此,作者以后尽量多发点免费章节,算是对这种市场的一点小小地反抗。
    另外,本书也得改成周更了。
    虽然目前写这书,每一章大概只花三小时查资料、三小时码字,也就是两天业余时间的工作量,但既然没流量了,作者没有一点成就感,不如留点时间多干点别的。
    所以下一章在10月7日,之后的更新应该都会放在每周日,大概就是作者周六晚上查查资料,周日早上码码字这样。
    因为更新龟速,以后作者尽量都发免费章节好了。
    希望各位别删书架,万一哪天想起来,打开一看主角都已经活到七老八十了呢。
    放心,只要起点和我还在,本书还是会保持目前这种比较严肃推演风格,一直写下去的。
    感谢各位的支持,国庆快乐。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