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攻城,都是身披重创。
瓦剌兵都已经攻入城寨了,却还是在白杆兵悍不畏死的反击下,留下一百多具尸体,被赶出城寨。
再一次进攻受挫的瓦刺大军,终于暂时退却。
秦良玉筋疲力尽的靠着城墙,看着如血的夕阳,一张鹅蛋脸都瘦尖了,银色的盔甲上已经一片血污,看不出之前的颜色。
手中的白杆枪,也变成了暗红色。
李如松站在矮矮的城头,胡子拉碴,满面烟尘,看上去十分疲倦。
这几天,他和秦良玉步骑配合,打的很好。硬是和数倍于已的瓦刺骑兵,苦战四天。
「秦将军,我军最多守到明天下午,」李如松叹一声道,「若是明天下午救兵还不到,我等就只能战死沙场了。」
秦良玉摘下头盔,披头散发的说道:「妾身不怕战死沙场,只可惜跟随妾身出征的三千子弟兵,难以回归故土了。」
她撩撩耳边的秀发,正要继续说话,忽然目光一凝。
夕阳之下,一杆明军大旗,慢慢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那是明军的赤旗!
与此同时,发现明军的瓦刺骑兵,也被惊动了。
「援军!是援军!」秦良玉神色喜悦的指着东方,「李将军!那一定是抚军相公的援军!」
李如松忍不住大笑道:「抚军相公援军一到,我军无忧矣!」
城寨中的明军得知援军已到,顿时欢声雷动,无不神色振奋!
北京城,文渊阁,内阁朝房。
此时已经是酉时四刻,可几位阁老都没有离开。
半个月前,王师在乌梁素海大胜,满朝振奋。几年来朝中越发响亮的复套派言论更是高涨起来。要求恢复河套丶建城驻军的奏疏,雪片般的递到通政司衙门。
而弃套派的官员也都纷纷上疏,力陈复套劳民伤财丶得不偿失。弃套派官员向来势大,以前一直是主流,也就是最近三年声量才有所削弱。
内阁之中,首辅王锡爵和次辅赵志皋,都是传统的弃套派,主张放弃河套,
理由是河套必不可守,守则必败。
沈一贯早就收到朱寅的信,变成复套派。张位本来就倾向复套派。
复套派多是年轻位低的官员。而大丶小九卿却多是保守的弃套派。所以在朝中,弃套派势力仍然占据上风,只是复套派的声势也越来越大。
至于司礼监,由义站在朱寅这边,当然是复套派,有了司礼监站队复套派两派主张顿时势均力敌。
一时间,就是皇帝都难以决定,是复套还是弃套。
很快,宫中的郑贵妃也谏言皇帝恢复河套,不要再放弃。郑贵妃的话让皇帝再也没有丝毫犹豫,遂从复套派官员奏请,下旨恢复河套,建城驻军,追认了朱寅和戚继光在河套的举措。
于是,朝中因河套大功,不少朝臣奏请,应该按照惯例,加朱寅为太子少保衔,并为戚继光封爵。
谁知数日前,庆王称帝的六百里加急塘报又传到京城,满朝哗然,皇帝大怒。
皇帝在宫中说:「哮拜挟制庆王越称帝,逃出宁夏,乃因朱寅剿贼不力,
致使贼寇丧心病狂,变本加厉以逞拥立之谋—」
至于朱寅乌梁素海大捷的大功,皇帝似乎完全忘记了,打算下旨惩办朱寅,
锁拿入京治罪。
田义劝谏皇帝,「看各人奏报,哮拜拥立庆王之心早已有之,此次反叛目的,也是为了拥立庆王。无论朱寅如何,哮拜都会拥立庆王,是以朱寅实无过,
而有功也。」
皇帝听到田义的劝谏,又仔细看了朱寅等人的奏疏,这才没有再追究朱寅的意思。遂令内阁拟旨,严令让朱寅克日剿灭,不得有误。
接着有朝臣上奏,为了尽快镇压庆王和哮拜,应该赐予朱寅尚方剑,令其节制宁夏丶陕西丶甘肃丶固原丶延绥五镇军务!
皇帝徵询内阁意见,王锡爵反对,要求撤换年纪轻丶资历浅的朱寅,改派重臣郑洛主持大局。
沈一贯和张位则是赞同,要求必须要重用朱寅,不可临阵换师,让叛军有喘息之机。
皇帝斟酌再三,考虑到庆王已经臂越称帝,兵情如火,临阵换师不妥,而朱寅也的确知兵,遂下诏赐予尚方剑,授为五镇总督,节制五镇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