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庶民蒙学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临近中午,李恩跟着乔氏一起背着竹篓下地。
    乔氏腿脚不便,背着大篓,里面装的是干货。汤汤水水的,就让李恩用小篓背。
    李恩现在力气小,毕竟还是个孩子。不过他可以用神魂顶着篓子,只是别人看不出来而已。
    看着母亲辛苦的模样,他也悄悄分出一缕阴风,帮她托起了大篓。
    结果这一下反倒坏了事。
    乔氏回头望了一眼,说道:“篓子突然轻了,是不是掉了什么?快看看。”
    “啊这……”
    李恩无语。
    终于,母子二人来到了乔家的田地边。
    这是一片棉田。
    金秋时节,成熟的棉花一簇簇,一朵朵,绽放在整齐的棉树上。远远望去,好似被风吹散的浮云。
    棉田深处,阿周正带着几位短客在采棉。
    他们肩后驮着大布口袋,慢慢的游走在棉树坐里。
    只见阿周抬手一抠一抓,果壳子里的棉朵就熟练的摘了出来,然后抛到肩后的口袋里。
    天上的太阳毒辣辣的。欣赏为美景,但真正在田里劳作的人才知道辛苦为何物。
    “阿周,叫大家吃饭了!”
    乔氏叫了一声。
    阿周听见,也直起腰挥了挥手。之后招呼众人:“歇了歇了,吃饭。”
    大家便放下了手上的活儿,一同出了田。
    “东家好!”
    “乔婶好……”
    “唉,大家伙儿辛苦了。多吃点儿啊!”
    乔氏在田梗边摆了饭,热情的招待客人。
    今天的饭食,是蛋炒饭。饭里能看见金黄的鸡蛋,碧绿的小葱,是用猪油炒的。
    光闻一闻,就香气扑鼻,真是干农活的人饱肚子,补精力的伙食,绝对没有克扣客人的心思。
    菜布上则放着几个大碗,有两盘是爽口的青菜,一盘炸得焦黄的小鱼;主菜是一盘豆腐丸子,还有一盘很下饭的酱油面筋。
    南方以稻米为主食,因此鱼和豆制品必不可少。尤其是乔氏做的豆腐丸子,里面还掺了猪肉臊子,吃下去顶得上两三分的荤菜了。
    李恩也从背篓里拿出几个葫芦。里面装的肉汤,还有茶水,和母亲一起招待客人吃喝。
    ……
    太平庄地处南陲,北临支江。离江数里的牛轭湖,是村民的衣食源泉。
    湖边水土肥美,稻米蔬果常熟,真乃鱼米之乡。
    乔家有棉田六十六亩,今年收成不错,已采摘不少。成堆的棉朵在田边打包。
    收过的田里,还有零星的棉朵没有摘。
    这当然不是客人偷懒。
    因为这些棉朵长得最好。有眼力的老农会留下来,让它们长透,来年好配种子。
    李恩戴着草帽,在田里转悠。看着丰收的田野,谈笑的客人,感觉很是惬意。
    回到田梗边时,客人们也吃得差不多了,正聊着闲天。有个年轻人还拿出本书,嗑嗑巴巴的读了几下。
    “哟,小赵?做学问哪。”
    旁边的大伯打趣了一句。
    小赵有些不好意思:“想识点字罢了,能做什么学问?我家祖祖辈辈睁眼瞎,我做梦都想着能认几个字,那才活着像个人。”
    大伯便笑道:“想认字儿?找阿周啊,他可是读过书的。”
    阿周听了,脸上微微见红,连忙说道:“肖伯别笑话我,我最多认得自己的名字罢了。”
    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李恩觉得有趣,也凑在一边看。瞧见小赵手上的书时,不免心神一阵激动。
    这本书,叫做《庶民蒙学》。
    单看书的纸张,印刷,都很低廉,根本就是便宜货。不然小赵也读不起。
    但这不代表这书的水平不行。
    《庶民蒙学》,是当年太子监国,汇集了诸多学者才编纂而成的。
    可以说外表普通,实际价值极高。
    做工低廉,就是为了普通百姓也读得起。
    这时,乔氏也在一边说道:“小银,你也到记事的年纪了。如今有阿周他们在,你也学着认几个字,别成天玩泥巴了知道吗?”
    “啊?哦。”
    听见大家的哄笑,李恩感觉有点尴尬。不过衣服上的泥巴让他无从反驳。
    小赵边看书,有不懂的就问阿周。
    “周哥,这个韵咋念?”
    “这个?这念‘喝’。”
    “喝?”
    “对,就念喝……”
    庶民蒙学,打破了传统的识字方法。它以中原的京州官话为基础,整理了声韵。
    当年一同参与编撰的,除大肃学者外,还聘请了东瀛,句丽,南安等国外的名家。
    声韵的编写,就是仿拟东瀛假名,还有句丽谚文逐步完善的。
    而作为“天朝上国”,学者们对声韵的编写更为重视。不光力求形到意到,更要经得起学术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