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
伯德从来不是这样的人,他一边和德雷克聊天回忆往昔,一边探听一下现在凯尔特人内部的情况。
「鲍比是个不错的管理者,如果脏话能少一点就更好了。他他妈的是个脏话学博士,我怀疑有些词汇是他独创的。」
「鲍比在梦之队的时候就这样,他把场边的观众都骂闭嘴了,哈哈哈。」
「而且,鲍比比人们想像的要强硬很多,他完全不听红头的指挥,红头说什麽他都反对。现在红头都懒得管球队事务,全权交给鲍比,他彻底退休了。」
「夏天鲍比说要交易安托万-沃克,所有人都反对,我以为鲍比会妥协,就像加维特那样。但鲍比异常坚持,说不同意他就不干了,还说要诅咒凯尔特人永远得不到总冠军,把邓肯带离波士顿。我听到这些简直不敢相信,他在威胁红头!换成任何一个人,在过去任何时候这麽做,都会被扫地出门。但现在,红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后真的是不行了,他变了很多,这回轮到红头妥协了。」
听德雷克这麽说,伯德对贝尔曼又钦佩了几分。
伯德在凯尔特人管理层干过,那几年是他生涯最不愉快的时光。
就是那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完全的凯尔特人,哪怕他为球队争取到了那麽多。
奥尔巴赫的那句经典的口头禅「Soyouareoverpaid(你太贵了)」并不仅仅是玩笑。
而是一种下意识的打压,告诉你,你的贡献我已经付过钱甚至多付了,就不要再想更高待遇了。
年轻时,做球员的伯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等他退役,经历更多一些才明白的更深。
所以他依旧热爱凯尔特人,珍惜那段美妙的人生经历,但他不会再抱希望能成为球队真正的一份子。
有些人和事,保持距离才会足够美好,一旦突破了距离,情况就会不妙。
但贝尔曼用他的资历,经验,不顾一切的勇气,在合适的时机,攫取了凯尔特人的大权。
他对球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凡是和篮球有关的,每一个人员调动,决策他都要过问。
鲍比-贝尔曼誓言要将凯尔特人从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球会,改造成为真正的现代化NBA球队。
这一历程,波特兰开拓者在80年代就走完了,在1989年拉里-温伯格卖掉开拓者,老唐接手后,开拓者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娱乐公司。
而凯尔特人因为树大根深,历史枷锁沉重,所以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还没有实现球队的「现代化」。
球队人际关系复杂,从上到下每个岗位都是人情世故,都是过去凯尔特人体系培养出来的近亲人员。
所以在外人看来,凯尔特人自成一派,其它NBA球队管理者丶教练组丶医疗等等,都是自由流动。
今天你在芝加哥公牛打工,明年就因为业绩出色被挖到底特律活塞工作。
现在在开拓者工作,下一份工作可能在迈阿密或者洛杉矶,把波特兰的成功经验带过去。
凯尔特人不是,他们的员工都是本地人,都是曾经在凯尔特人打过球,上过班人的亲戚丶后代丶弟子丶朋友。
他们的营销和管理还停留在60丶70年代,靠人际关系维持日常工作和活动,球队宣传和活动完全停留在当地社区,没有向全美甚至全球进行辐射。
1986年进行股票认购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但也只是进一步加深了凯尔特人和本地球迷之间的联络深度。
在人员管理和球队运作上,凯尔特人还是太像老旧的家庭作坊,而不是现代化企业。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球员选拔上,在三巨头相继退化丶衰落的过程中,凯尔特人始终没有找到好的接班者。
因为他们一直在按照60丶70年代的方法去物色球员,可那一套在80丶90年代已经不管用了。
比如在1989年的选秀中,凯尔特人挑了半天,最后选中了一个6尺10的白人前锋麦可-史密斯。
而选择他的理由很简单:奥尔巴赫说他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拉里-伯德。
他投篮的姿势和神态确实有几分像伯德,但这种纯粹依靠感觉和依葫芦画瓢的选秀方式,没办法再挑到人才了。
麦可-史密斯能进入选秀视野,在大学时自然是个很出色的球员。
问题是,他的技术特点和潜能更符合50丶60年代的标准,而不是80丶90年代。
在奥尔巴赫一言堂搞印象流的时候,凯尔特人的选秀流程中没有哪个环节可以阻止他。
红头叼着雪茄走进办公室,对着某个名字一点,大家就同意了。
不仅没有人反对,大伙儿还要表示赞同,认为选的对。
这样的选秀方法和流程,怎麽可能是其它球队的对手。
这一年,凯尔特人错过了蒂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