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安顺城。
寒风刺骨、乌云密布。城头上,鼓声阵阵,吸引着城内城外众人的目光。张恪、李如松等人闻声跑到近处,隔着干涸的护城河沟,仰望着安顺城。
事实上,前天张恪便已经接到了王大丫传递出来的情报:叛军正于城中进行着激烈的军事调动,并征召了大量民壮,可能即将要有所行动了。
终于,还是要来了吗?其实,对张恪等人来说,这事儿并不意外。他们知道叛军若是不打算投降的话,那么迟早还是要出城一战的,否则他们也只有困死城中这一条路的。听着战鼓声声,看着城墙上人头攒动,他们知道叛军此次确实是要有所行动了。李如松随即下令,全军披甲,准备迎敌。虽然人数上,叛军占据着巨大的优势。不过对于李如松手下的这支军队来说,他们是一点儿都不惧怕的。甚至他们早就在盼着叛军出城一战,好尽快的完成任务回家去了。一帮流民,以为训练上几个月,便能和他们对上了?开什么玩笑,咱们可是从军多年、不知道训练了多久,也在北境和异族对垒过的,从刀山火海里爬出来的,就你们训练了几个月,就敢来捋咱们的虎须?简直不知道天高地厚,那就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战斗、什么是真正的军人吧!
官军接到命令后,快速而又有条不紊的准备战斗。若说攻城的话,那还真的是不好打的。对于攻城方,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而从实际的战例也可知,若攻城方没有绝对的实力,想要取胜是真的很困难的。
之所以,张恪他们没有盲目的发动攻城战,而是耐心等待叛军出城,这当然是经过详细的分析和评估,才做出的决定。
一来,西南干燥,粮食绝收,安顺城内的储备迟早会耗尽的。若不是天灾,或许叛军还能自己在城内种种粮什么的。那样的话,说不定只要坚守住城池,努力的克服一下,坚持个几年,或许也并不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另一个世界时,襄阳城之战,蒙古军整整用了六年时间,才最终破了城。只不过,安顺显然是不一样的,城中的储备,早晚会用光的,他们又没有外援,如此的话,自然便只有出城一战这个结局了。
二来,从官军的角度看,他们也并没有强攻下这座坚城的底气的。虽然叛军战力低下,但他们据城以守,天然便具有战斗上的优势。本来城池的攻防战,就对攻城一方不利,官军在人数上还要劣于对方,主动发动强攻,当然是非常不明智的了,他们未必承受得起硬攻城池所带来的伤亡代价。
三来,之所以此次平叛,只来了两万兵马,除了在先期评估时,对于叛军的战力没什么“信心”外,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后勤补给的考虑。投入的兵力越多,便需要更多的后勤保障,然而西南地区的地理条件,会极大的限制后勤保障的效率。经过测算,两万兵马是相对合适的数量。一句话,朝廷有能力保障两万兵马的后勤的,但若是更多的话,就会有困难的。所以,最终平叛的军队只有两万人,这绝非随意就定下来的数字。而且人少而精,其实反而更容易指挥的,尤其是面对到叛军这种非正规的队伍,是需要指挥官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的。所以,人数少一点,其实是更有利于随机应变的。
总之,双方因为各自的理由,默默的对峙了两个月后,如今终于要真正的面对面硬杠了。双方的军心、士气也都还不错。这一场数十年来不曾有过的人朝内部的战争,一触即发。
今日天气阴沉,气氛也更显肃杀。就在官军各领其责、各就其位时,东城门的城头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影。仔细看去,更有十多个披头散发的人被反绑着双手,推到了城头一座临时搭起的高台上。一时间,大家的目光被吸引到了那处高台。
持续了一刻钟的鼓声突然停下来了,随即其中一个被绑住双手、披头散发的人被两名士兵半推半拉着提上了高台。士兵一点儿都不客气地,一脚蹬了过去,那人便面对城外跪了下去。随即一道声音于城头响起,声音穿透力十足,响彻城墙内外。
“安顺城城主萧宏,身为一地之父母官,不思安境保民,为一己之私,残忍射杀平民,如此暴行,天地难容。今我义军,代天行道,严惩此獠。只为警示世人、匡扶正道、澄清宇内。但请所有胸怀正义之士,心存正道之人,与我等心意相通,一起涤荡这浑浊世间,再造一个朗朗乾坤。杀…………。”
随着一声怒吼,一个刀斧手上前一刀将萧宏的脑袋劈了下来,鲜血喷涌而出,飞溅高台上插着的一面写着“龚行天罚”四个大字的旗子。旁边另一人则一下抓起那颗脑袋,奋力一甩,扔下了城头。城门下,张恪等人看着那颗滚动的头颅,心中发冷。杀人祭旗,这叛军也学人这个?尤其杀的还是一名堂堂三品大员、一城之主。这是自绝后路之举,也是要彻底与朝廷对立起来的宣言。经此一事,大家便没有了转圜的余地,只能不死不休了。如此作为,更